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寻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泥火传薪”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4日至7月17日赴陕西省凤翔县开展为期14天的泥塑文化调研。团队以“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博物馆溯源、非遗传承人对话、村民访谈、企业参访等多元形式,全方位解码凤翔泥塑的文化基因与产业动能,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周启清老师、王文庆老师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图为调研团队出发前在学校的合影

寻迹雍城:在博物馆与文化馆中叩问历史

7月4日,团队首站抵达凤翔博物馆。在对博物馆的探访中,队员们从青铜器、陶俑等文物中解读雍城的千年演变。次日,队长李浩嘉在访谈中感慨:“金石无声,却照见雍秦文化的厚重。作为学生,更应思考如何以创新思维激活非遗的经济价值。”

图为调研团队在凤翔博物馆的合影

图为调研团队与凤翔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图为调研团队在凤翔博物馆对文物进行观摩探讨

7月6日,团队转战凤翔文化馆

馆长向队员们赠送《凤翔泥塑图谱》并寄语:“非遗的活力在于守正创新,青年人的参与是关键。”队员韩泽华在笔记中写道:“泥土不仅是材料,更是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基因库’。”

图为调研团队在凤翔文化馆的合影

图为调研团队与凤翔文化馆馆长合影留念

图为凤翔文化馆馆长赠书给调研团队

扎根六营:在泥土温度中对话匠心

7月8日,团队走进泥塑之乡六营村。村民家中陈列的“挂虎”“坐虎”等作品让队员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9日,村干部在访谈中坦言:“泥塑是村子的‘金字招牌’,但如何打开年轻市场仍是难题。”

图为调研团队在六营村的合影

图为调研团队与六营村村干部合影留念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在六营村向当地农户调研

7月10日的泥塑DIY活动中,队员们亲手为素坯上色。彩绘间,队员黄小勇感悟:“每一笔都是与匠人的隔空对话,非遗传承需要这样的‘沉浸式教育’。”次日,团队联合铁道工程学院志愿者开展“童心绘泥塑”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出非遗的未来图景。与他校联合开展的此次活动进一步拓展辐射面,为乡村文旅引流注入新思路。

图为调研团队对挂虎泥胚进行上色

图为调研团队DIY成果展示

图为调研团队与铁道工程学院实践队合影留念

图为调研团队在体验园与六营村儿童合影

问道世家:从作坊到企业的传承创新

12日至13日,团队走访了凤翔泥塑世家制作专业合作社与胡深世家泥塑专业合作社。第五代传承人胡小红演示了“一泥一世界”的制作工艺,并表示:“机械化生产虽高效,但手工的温度不可替代。”

图为调研团队与凤翔泥塑世家制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影留念

图为调研团队与胡深世家泥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影留念

以塑为鉴:青春作答文化传承时代考卷

14日,团队在新明民俗公司参观了展示的各种泥塑文创产品,带队老师在总结会上分享:“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化运营,看到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青年人的使命是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7月16日,团队在新明民俗公司完成最后一次访谈后,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带队老师王文庆总结道:“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用专业视角为非遗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商贸学子的担当。”

图为调研团队对新明民俗公司负责人胡锦伟进行调研访谈

图为调研团队与新明民俗公司负责人胡锦伟合影留念

凤翔泥塑,承载着千年的审美与智慧,也寄托着乡村发展的希望。14天的凤翔之行,让“泥火传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指导教师周启清在总结会议中指出:“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青年力量。从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六营村的泥土芬芳,从老艺人的坚守执着到青年创意的火花碰撞,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未来,团队也将形成《陕西凤翔泥塑非遗产品产业发展困境调查报告》,并策划“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如孟郊《劝学》所言:“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场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正在为乡村振兴写下鲜活注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浩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浩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8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