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7月21日开始,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格桑花”推普志愿服务队奔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展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
普语润童心 热情洒朝阳
推普实践队进入朝阳山社区,向居民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现场讲解普通话学习资源和常见用语示例,并推广语博这一款专为语文学习者打造的综合性的手机APP,实践队的同学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组织孩子们开展普通话朗读比赛、词语接龙等趣味游戏。在活动中,实践队员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提供针对性的纠正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有效将课本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服务了当地学生,又提高了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完美融合。
普语促产业 普语凝人心
随后,实践队来到瞿昙镇台沿村。台沿村是一个藏族聚居地,海拔较高,日常交流语言为当地汉语方言和藏语,普通话在当地的普及程度较低。实践队逐户走进藏族家庭,与村民亲切交流。队员们结合乡村发展实际,讲解了推广普通话在政策理解、技能学习、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村民代表落才让扎西和索朗措姆表示,随着这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当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建设高山滑雪场,吸引外地游客,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广普通话能有效减少沟通障碍,希望推普团队能和当地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队员们认真听取村民的需求,并作了详细的记录。
普语载文化 宣传新河湟
随后团队走进了河湟文化博物馆进行了认真的参观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针对讲解人员不足,普通话不够标准,河湟文化宣传不足。队员们建议充分利用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暑假期间座博物馆的志愿者,大力宣传河湟文化,开发文旅产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振兴乡村。博物馆工作人员认真听取了建议,并希望与推普团队建立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和长期的联系。
这次活动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将个人专业成长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践行“把知识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精神。实践队员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架起城乡之间“双向奔赴”的桥梁,架起了不同文化之见“双向交流”的桥梁。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冶明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冶明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