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杰带着8名"秦岭木耳乡村振兴实践队"队员走进了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此次调研旨在解码金米村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蝶变的路径,总结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参考样本。
金米村位于秦岭脚下,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2015年,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21.85%,村民生活困苦,“金米金米,要金没金,要米没米”的标语,道出了当时的无奈。调研组一行走进金米村,只见青山环抱中,崭新的陕南民居白墙黛瓦,现代化智能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村民们在大棚里忙碌地采摘着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为金米村现代化智能大棚
“同学们看这菌袋,菌丝发白就说明养分足,采摘时得轻捏菌柄旋转,不然容易带起培养基。”村主任李正森一边示范采摘木耳,一边给队员们讲解。他指尖的老茧蹭过菌袋,沾着细碎的木屑——这双手曾握过城市写字楼的钢笔,如今却成了带领43户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手”。
大棚外的公示栏上,2024年的收入数据格外醒目:村集体经济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5.56元。这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日子。李正森指着远处正在扩建的深加工车间,“这是我们‘木耳脆片'的包装基地,产业链拉长了,村民收益才能稳。”
图为学生走访调研
图为学生与村民交谈(1)
图为学生与村民交谈(2)
图为学生参观智能农业大棚
“放弃月薪两万的工作回村?我从没后悔过。”坐在村委会的老槐树下,李主任翻着实践队的采访本,眼神亮得很,“2019年回来时,村里大棚刚起步,我带着几户人试种羊肚菌,三次都赔了钱,却没气馁,在一次次中摸索中攒下了经验。后来转向种植木耳,总算找对了路,渐渐有了起色。”他指着墙上的合作社章程,“你看这分红比例,村民占七成,集体留三成再投入,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接下来队员们走到电商服务站,90后姑娘王晓琴正在镜头前举着菌袋直播:“家人们看这木耳,泡发率高还肉厚,秦岭山泉水浇出来的,放心拍!”镜头外,队员们注意到货架上摆着‘抖音助农’‘拼多多产地直供’的牌子。结束后,队员们与王晓琴交流种植木耳的缘由和产业发展情况,她谈到,“村里条件适合木耳生长,自身掌握的种植技术成熟且销路稳定,同时进一步依托合作社、发展深加工等项目,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图为金米木耳(1)
图为金米木耳(2)
调研中,师生们了解到,金米村在合作社章程中明确分红比例、开展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单纯种植到深加工、电商直播、文旅融合的转变,让小木耳成为了老百姓的“金饭碗”。金米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木耳大棚采用滴灌技术节水,菌渣回收制成有机肥,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8%,优良水体100%,金米木耳也因绿色生态成为市场信赖的品牌。
图为团队合照
通过此次调研,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金米村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经验。他们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所学所思带回学校,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素材,也希望能为更多乡村借鉴金米村经验、实现振兴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侯佳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侯佳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侯佳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