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此背景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5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专项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2025年7月8日-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突击队”奔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开展“红研新乡——连山‘红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实地调研,旨在将课堂所学与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永和探访:寻脉非遗 文化振兴进行时
7月8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谢玲老师、黄畅老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突击队抵达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永和镇。永和镇地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部,总面积197.26平方千米。东与太保镇相邻,南与吉田镇接壤,西北连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大宁镇,北靠禾洞镇,是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近年来,该镇依托“百千万工程”,通过墙绘创作、完善村集文学馆、举办定期讲座等方式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并依托“双百工程”推动农特产直播带货,促进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校地携手:共建基地 深化合作谋发展
抵达永和镇后,星火突击队受到了连山教育局副局长陈敏、永和镇人民政府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胡盛丞以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程山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林善峰经理的热烈欢迎。座谈会上胡盛丞主任与陈敏副局长共同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永和镇的基本情况及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并对这支突击队寄予厚望。他们希望队员们能为永和镇设计特色旅游研学线路、制作宣传短视频,助力当地持续引流、赋能发展,同时期待未来能推动研学项目实现常态化运营。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连山永和镇鹰扬关景区达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为红色研学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永和镇人民政府座谈会)
(授牌仪式)
深入非遗现场:窑火世代 匠心传承守初心
会后,在永和镇卢屋寨村委会党员干部卢德裕的带领下,星火突击队先后参观了卢屋村民俗馆、卢屋寨陶艺馆、龙窑等公共文化场所。在卢屋寨村的龙窑中,诞生了无数与连山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从屋檐整齐的瓦片,到厨房的坛缸酒器、腌菜酸缸、再到象征生命祝福的“命承”、品茗茶具,以及水缸、米缸、花盆……每一件柴烧手作陶器,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技艺,无声诉说着永和镇的岁月故事。
(卢屋村民俗馆)
(卢屋寨陶艺馆)
(永和镇龙窑)
(民俗馆内收藏器物)
对话文化传播者:百年技艺 焕发时代新活力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入采访了永和镇卢屋寨村委会党员干部卢德裕。通过他的讲述,队员们得以窥见卢屋村丰富的非遗文化与鲜活的文化脉络:这里孕育着舞布龙、龙窑制陶技艺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都承载着村庄的历史记忆。其中,龙窑制陶技艺作为县级非遗,历史底蕴深厚。虽确切起源已难精准考证,但结合文献记载与卢大叔的口述,其传承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甚至更早,自扎根这片土地以来,从未中断过烟火。此外,据卢大叔介绍卢屋村舞布龙作为广东省清远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余年的传承历史。布龙的构造颇具讲究:龙身分九节,各节以布带相连,搭配一颗龙珠;每节间距约3米,全长约30米,需由一人持杆支撑一节。舞布龙的基本套路丰富多样,包括进场、摆龙门、盘龙珠、盘“8”形、翻龙身、蛟龙出海、龙归东海、入龙门、退场等环节。 在舞龙者矫健敏捷的身手之下,布龙仿佛有了生命:时而静若处子,时而动如脱兔,动作衔接紧密、递进流畅,一气呵成;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将龙的精、气、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卢德裕同志)
青年力行:智汇乡村 擘画未来新图景
通过此次采访,队员们深入了解到永和镇非遗的传承脉络与发展现状,深刻体会到“百千万工程”战略对当地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以及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队员们纷纷表示,接下来将全力以赴,为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红研新乡——连山‘红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实地调研活动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当地“百千万工程”建设。谢玲老师、黄畅老师特别感谢连山教育局、永和镇人民政府以及鹰扬关景区对本次研学线路设计调研活动的大力支持与真诚帮助,正是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调研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此次永和镇调研探访活动,不仅是星火突击队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运用课堂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实际行动,更是其深度参与“红研新乡——连山‘红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体悟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社会窗口,引领队员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永和镇大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佳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佳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