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薪传开新境,非遗雅韵润童心。2025年盛夏,阿坝师范学院"铜载古今·纸剪春秋"实践团队以文化传承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射洪社区绘就了一幅生动的非遗传承画卷。团队创新打造的"青铜纹样剪纸工坊",让100余名孩童执剪为笔,以纸为媒,在方寸之间再现古蜀青铜神韵,完成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此次活动以"非遗活化"为旨归,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实现了古蜀青铜文化与民间剪纸艺术的创造性融合。青年学子们以专业素养诠释文化担当,将典籍中的纹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实践,让沉睡的文物在童真创意中焕发新生,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先锋力量。
童趣剪刀下的青铜"变脸记"
7月24、25日,主讲人蔡志波同学以生动活泼的歌曲导入课程,成功吸引了28名儿童的积极参与。在实践环节中,孩子们手持安全剪刀,全神贯注地将神秘的青铜面具转化为剪纸作品。令人惊喜的是,小朋友们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古老的青铜面具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有的在威严的面具上添加了憨态可掬的小熊图案,有的巧妙融入了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更有创意十足的小朋友将青铜纹样与蛋糕甜点等现代元素进行奇妙融合。
▲图为孩子们展示融合童趣的青铜纹样剪纸作品
这场别开生面的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通过童真视角为古老文物赋予了全新的创意表达,完美诠释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活动结束后,团队将精选部分创意作品进行展示,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与儿童创意的精彩碰撞。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剪纸技巧,更通过创意表达读懂了纹样背后的文化语言。”团队指导教师黄敏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脉寻踪:研学路上的文化解码
在7月26、27日为期两天的深度研学中,阿坝师范学院实践队自主探访了射洪市三大标志性文化景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
首站来到陈子昂故里·文宗苑,队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文品读会。在诗碑长廊前,大家轮流朗诵《感遇》诗作,并结合历史背景展开讨论。"通过实地感受,大家更能理解陈子昂诗歌中的家国情怀",队员黄钰津在研学笔记中这样写道。
第二站是花果山登云塔。队员们分成小组,有的负责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有的拍摄记录建筑细节,还有的采访当地老人收集口述历史。登临塔顶时,队员们俯瞰射洪全景,对比古今城市变迁,深切感受到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最后一站来到金华山,队员们沿着古道拾级而上,在摩崖石刻前驻足研读。教育专业的同学发挥专长,将石刻内容与教材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相结合,为大家进行生动讲解。队员们还就地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文化发现与感悟。
▲图为金华山陈子昂诗碑前团队合影
知行寻踪:教育赋能的闭环验证
7月28日至30日,阿坝师范学院"铜载古今·纸剪春秋"实践队在水浒宫社区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通过问卷调查、非遗课程教学等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区的传播与发展。
活动期间,实践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共收集89份有效问卷,详细了解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基于调研结果,实践队精心设计并开展了3场特色非遗手工课程,包括"青铜面具剪纸课"和"太阳轮剪纸课"等。
在非遗课堂上,实践队员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等方式,指导社区儿童制作具有古蜀文化特色的剪纸作品。孩子们认真剪刻青铜面具的神秘纹样,精心制作象征古蜀天文智慧的太阳轮剪纸,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手持剪纸作品与实践队员的合影
"这样的非遗课程既有趣又有意义,孩子们都很喜欢。"社区母主任表示。
7月30日,实践队与社区共同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图为水浒宫社区授牌仪式现场
"咔嚓"的快门声中,孩子们高高举起手中的青铜纹样剪纸,灿烂的笑容与古老的纹饰相映成趣。这些跃动的红色剪影,不仅承载着三千年的古蜀密码,更寄托着年轻志愿者们的殷切期盼——今日在童心中播撒的非遗火种,必将照亮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
撰文|唐雪雯
图片|罗燕姿 黄钰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雪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雪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