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殷书芳和王丹老师带领宝鸡泥塑乡村振兴实践团队一行10人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团队以“探路文化富民新样本”为主线,足迹遍布凤翔区文化馆、博物馆、六营泥塑村、艺博园及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等多个文化地标,用脚步丈量田野,在沉浸式体验中探究凤翔区如何激活非遗资源,铺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的融合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凤翔泥塑传承人胡锦伟合影

凤翔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将课堂搬到现实场景:在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文化馆馆长张小辉依次为大家介绍了凤翔泥塑、西凤酒酿、凤翔木板年画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凤翔草编、剪纸、马勺脸谱等省级非遗项目。随后,双方围绕“凤翔泥塑产业如何实现“小手艺”到“大产业”的跃升”主题展开座谈交流。

图为凤翔文化馆张小辉馆长在介绍文化馆非遗项目

图为团队成员和凤翔文化馆张小辉馆长座谈交流

在六营村,团队零距离观摩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创作技艺,其古朴雄浑的造型与浓烈色彩令人惊叹;深入走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倾听省级泥塑非遗传承人胡锦伟、韩建斌讲述匠心传承与市场开拓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中,胡锦伟详细讲解了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特别提到“三分塑,七分彩”的行业老话,凸显出彩绘在凤翔泥塑中的灵魂地位。随后,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亲身体验环节,队员们纷纷动手尝试,学习基础的线条勾勒技巧。每一道线条的转折、每一次色彩的调和,都传递着古老智慧的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凤翔泥塑胡氏传承人胡锦伟交流泥塑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深世家韩建斌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绘画泥塑

在马勺脸谱工作坊,团队与手艺人黄婷进行交流,黄婷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马勺脸谱的制作工艺。从选材、打磨、打底,到造型设计,再到核心的彩绘环节即运用大红大绿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勾勒出蚩尤、青龙白虎、祥云瑞兽等寓意吉祥、驱邪纳福的图腾纹样,最后上光油(清漆)加以保护,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与马勺脸谱手艺人黄婷交流

在凤翔区博物馆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透过历史文物与专题展览溯源西府文脉;走访艺博园等新兴文旅聚合地,调研文化业态创新的新探索。同时,师生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广泛采集乡村居民、非遗从业者、文旅机构工作者等群体对于“非遗+产业”发展现状与富民效果的第一手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

聚焦富民:挖掘非遗价值的转化密码

本次实践的核心关切在于发掘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逻辑。在六营村泥塑作坊,实践团看到了家庭式生产如何依托旅游与电商平台,由传统手艺演变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指尖经济”;通过走访与问卷分析,团队深入了解非遗产业对就业扩容、技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的积极作用;同时,师生们细致考察政府扶持政策、社会资本投入、传承梯队培养以及品牌营销推广等关键环节,探寻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赋能富民兴村的内在机制与现实瓶颈。

图为团队成员在六营村开展凤翔泥塑调研

思政浸润:田野沃土铸魂育人

这趟凤翔之行,更是一堂生动的“田野思政课”。实践团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机融入调研全程,引导学生在国情民情社情深度观察中思考“文化繁荣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这一时代命题。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与创新力的认知,在对话传承人与从业者过程中感悟了文化富民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非遗泥塑村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曼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曼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1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