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0日,峨山县嶍峨为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玉溪师范学院法学院“童心守护团”,在袋鼠宝贝之家云南玉溪凤凰站开展第一期暑期夏令营。这场以“安全无界·心向未来”为主题的7天活动,聚焦新业态劳动者子女安全成长需求,通过专业设计的实践课程,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防线,也为破解该群体家庭“暑期育儿焦虑”提供了切实助力。

▲图为玉溪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相关照片

精准定位需求,实践服务直击痛点

开营当日,志愿者带着消防装备模型、安全互动教具等物资入驻时,小朋友们主动帮忙分发手册——这样的热情背后,是新业态家庭的迫切需求。据前期调研,红塔区数千名新业态从业者中,多数家庭的子女日均独处时间较长,安全事故发生率比普通家庭高不少,只有少数孩子能识别电动车充电安全标识。

“家长早出晚归送外卖、跑运输,孩子安全是最大牵挂。”活动负责人表示,此次夏令营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将外卖骑手工作场景中的电动车安全、独居时的居家隐患等现实风险,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实践课程。开营前回收的《儿童安全知识前测问卷》显示,仅29%的孩子能完整说出防溺水“六不准”,而这也成为课程设计的精准坐标。

▲图为孩子们画的消防手抄报、志愿者为孩子们介绍消防器具

专业课程落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内化”

7天活动严格遵循“安全认知-技能实操-心理建设”三阶体系,让安全知识真正转化为生存能力。

消防安全课上,志愿者用桌椅搭建“家庭隐患模拟屋”,孩子们手持“隐患排查卡”,逐一找出裸露电线、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随后在“火场逃生障碍赛”中,他们弯腰捂口鼻穿过烟雾模拟区,最快的小组仅用47秒就完成逃生。“之前只知道着火要跑,现在知道要先看安全出口标识。”小瑞举着刚获得的“安全小卫士”勋章说。

防溺水教育则突破课堂局限,在公园实地开展“危险水域侦察”。孩子们对照《安全水域地图》,在志愿者指导下识别河道警示牌,练习“仰漂自救”和救生圈抛投。“不仅要记住‘不准私自下水’,更要学会万一落水时怎么呼救、怎么借力求生。”带队志愿者解释道,这种设计正是基于社会工作“赋权增能”理念。

▲图为小朋友们实操救生圈的使用方法

心理安全活动里,“情绪卡片大搜索”“优点轰炸”等帮助孩子们认知情绪、肯定自我;“气球大作战”“粘土作画”成为压力释放出口,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表达与接纳。

此外,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游戏化学习中,“你说我猜”“花开花落”等热身游戏拉近距离,“安全标识大闯关”“防火卡片寻宝”将知识融入竞技;实践化体验里,从“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模拟屋找隐患,到“逃生礼包大挑选”学会取舍,再到漆扇制作中领悟“遇火冷静”道理;成长型激励通过“小红花奖励”“特色称号颁奖”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参与热情。闭营前的后测问卷显示,孩子们的安全认知与技能掌握率较开营前显著提升。

▲图为小朋友们获得的奖状及礼品

社会协同发力,构建长效守护网络

闭营仪式上,《七天安全成长记》纪录片播放时,片中,孩子们从“分不清灭火器类型”到能演示规范操作,从“害怕表达”到主动主持安全小剧场,这些变化在《后测问卷》中得到印证:防溺水知识掌握率提升至86%,居家隐患识别能力提高72%。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联动的形成。活动期间,特来电充电站提供实践场地,让孩子们直观了解父母工作环境的风险。“原来孩子能理解我们的工作,还能反过来提醒我‘别在楼道充电’。”骑手师傅的感慨道出了双向成长的意义。

目前,峨山县嶍峨为民社工服务中心计划将夏令营模式延伸为“周末安全工作坊”。正如志愿者在总结中所写:“我们不仅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更在播撒关注新业态家庭的种子——这才是‘安全无界’的真正含义。”

撰文 | 张海丽 聂会莲

图片 | 张海丽 聂会莲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海丽 聂会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海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28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