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威海职业学院“青为”志愿服务队深入贵州省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当地需求,以创意墙绘为载体,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为苗乡增添了一道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亮丽风景线。

盛夏的黔中大地,热浪袭人。在小坡村,一面原本斑驳的墙壁前,威海职业学院“青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调色盘里盛满明艳的颜料,画笔饱蘸着青春的激情。铅笔在墙面上轻盈游走,细致勾勒轮廓;随后,饱含热情的色彩被层层涂抹——明黄、翠绿、天蓝、中国红……缤纷的色块在灼热的空气中跳跃、交融,灰暗陈旧的墙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一点点变得生动、明亮起来。汗水顺着志愿者的脸颊不断滑落,浸湿了衣衫,高温让颜料桶变得烫手,画笔也仿佛沉重了几分。但他们只是专注地勾勒、调色、填充,不时抹去额头的汗珠,相互鼓励,让心中的愿景在汗水的浇灌下一点点清晰、明亮起来。

图为志愿者在高温下进行墙绘创作。罗淑馨 供图

经过数天的精心绘制,墙绘的全貌终于呈现。这幅精心绘制的墙画,核心设计寓意深刻。一枚饱满醒目的赤色爱心居于视觉中心,热情洋溢的“welcome to 小坡”中英文字样跃然其上,传递着乡村的开放与包容。爱心两侧,精心绘制的各民族儿童手牵手欢聚一堂,他们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笑容灿烂,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簇簇盛开的鲜花环绕在孩子们周围,象征着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在少数民族地区绽放出的和谐与希望之花。

图为完成的主体墙绘画面。罗淑馨 供图

服务队的创意巧思并未局限于单一墙面。距离主体墙面约30米的一处车库门口两侧,志愿者们因地制宜、延伸创作,绘制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对联”式墙绘。两侧墙面以对称的形式,装饰着古朴典雅的传统门环扣图案,充满中国韵味。门环上方,志愿者以清晰工整的楷书写着“万事如意”与“出入平安”的吉祥话语。这幅“地面上的春联”,巧妙地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核心任务,与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祈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它不仅美化了村民每天必经的生活空间,更在潜移默化中,将规范用语和美好祝福一起,送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为平凡的角落增添了温馨浓郁的文化气息。

图为对联式墙绘完成后的画面。罗淑馨 供图

创作过程中,这些色彩鲜艳、内容亲切的墙绘也成了村里的小小焦点。路过的村民常会驻足观看,特别是孩子们,对画中的各民族小朋友形象充满好奇和喜爱。“画得好!好看又明白!”一位带着孙子的苗族老奶奶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笑着称赞。小坡村驻村第一书记龙天玮对此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大学生娃娃有想法,干实事。这墙绘画在我们村最显眼的地方,不光好看,更重要的是天天提醒大家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对我们村发展旅游、和外面沟通都很有帮助。”

谈及选择墙绘形式的初衷,“青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希望这些墙绘能长久地留在村里,成为无声的宣传员,让‘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她介绍,此次在小坡村的推普主题墙绘活动,是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具体行动。团队前期深入调研了当地需求,最终决定以这种直观、生动且持久的方式,将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和发展纽带的理念,“跃然墙上”。

图为“青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墙绘前合影。罗淑馨 供图

这面凝聚着青春汗水的墙绘,不仅装点了布依苗乡的村寨,更在青山绿水间播下了语言沟通与文化交融的种子。威海职业学院的学子们以手中的画笔,为小坡村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也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担当。(通讯员 罗淑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淑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淑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