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黎明职业大学轻工学院“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围绕非遗技艺贝雕传承工作,走进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少林社区开设社区课堂。活动通过非遗文化教学、贝壳创意手工制作等形式,将贝雕技艺转化为适合儿童感知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推动非遗传承与童趣创意深度融合,助力传统工艺在青年视角下实现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队开讲贝雕文化课堂。

实践队陈彦晴同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螺钿、贝雕等传统工艺知识,引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贝壳艺术探索之旅。从贝雕艺术的起源发展、贝壳选材的考究,到切割、打磨、组装等匠艺环节,逐步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结合贝雕作品图详解“堆叠粘贴”工艺概念,通过展示唐代铜镜的螺钿纹饰、明清家具的“点螺”图案、现代工艺的贝雕作品,生动呈现传统工艺的独特艺术魅力,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帮助其建立对非遗古老技艺的初步认知。活动现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贝壳能变成这么精美的艺术品!

图为实践队陈彦晴从螺钿开始讲解贝雕起源。图为贝雕原料贝壳选材介绍。图为小朋友们参与课堂问答环节。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参与课堂互动。

图为实践队为小朋友们分发贝壳画制作材料。

图为实践队员们分组指导小朋友们开展贝壳画制作。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在实践队员们指导下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从胶水操作规范到图案布局优化,将贝雕元素融入日常手作,以“匠心”润“童心”,实现非遗技艺的生活化表达。课堂聚焦“贝壳”这一核心元素,引导孩童以童心赋予贝壳艺术生命,在自由创作中建立对贝雕原料的感知,使非遗兴趣的种子悄然萌芽。指尖上,一朵贝壳小花悄然绽放,一只灵动的贝壳蝴蝶仿佛正扇动着翅膀……专注的神情、互相协作的轻语、完成作品时灿烂的笑容,让活动现场流淌着创造与发现的喜悦。

图为实践队员们、小朋友们完成贝壳画作品后合影。

此次社区课堂构建起“认知启蒙—工艺实践—创意制作”的非遗传承链路,通过兴趣激发、工艺理解、创意输出的递进式教学,促进青少年对非遗认知的螺旋上升,使非遗基因在童趣互动中自然传承,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实践队员表示,针对幼儿群体的非遗传承工作,核心在于通过感官体验传递文化内涵,此类沉浸式活动不仅创新了非遗传播形式,更为文化启蒙赋予了生动实践意义。

图为实践队与小朋友们及课堂作品合影。

“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将继续开展社区教学推广体验活动,推动贝雕技艺走进生活、贴近大众,让更多人感受海洋文化与传统技艺的碰撞魅力。团队将以青年力量为纽带,促进非遗艺术品从博物馆静态展品向日常文化符号转变,推动非遗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机。(通讯员 陈锦芬 翁可欣)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锦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4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