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湿热交蒸。2025年6月2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清夏岐黄小分队”走进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长清湖第三社区,以“祛湿解暑调身心——中医生活化入社区”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支由8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惠民实践,通过“四维驱动”模式为居民送去定制化中医健康服务。
图为研究生与社区工作者及居民的合照
图为研究生为居民测血压并记录
清晨的社区活动中心排起长队。“高压158,阿姨您到优先服务区!”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淼快速为居民贴上红标警示卡。团队依托专业技能,研究生高景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密系统,2小时内完成83名中老年居民的血压血糖筛查。数据显示:61%居民存在头晕乏力等暑湿症状,38%伴有慢性病。“这验证了我们前期调研的预判,”队长刘源指着筛查数据板解释,“湿热体质人群占比45%,是重点干预对象。”
“1+N”中医护理:动静结合破难题
图为研究生教授居民八段锦
针对筛查结果,团队创新推出“动静结合”干预方案:
“静”治标:在耳穴贴敷区,研究生徐舒畅用王不留行籽精准按压降压沟:“这是为高血压叔叔定制的穴位组合,配合菊花决明子茶饮效果更佳。”
“动”固本:广场上的八段锦短课采用“3+2”教学法——每日重点教学3个祛湿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需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配合2项居家经络拍打术。56岁的王大妈感慨:“跟练15分钟,后背发汗后头不昏了!”
图为研究生为居民耳穴压豆
团队按体质实施精准干预:湿热组强化胆经拍打,阳虚组增加晒背指导,慢性病组则获得“坐式八段锦”改良方案。这种分层服务模式赢得社区工作者苑崇鑫点赞:“把研究生实验室里的辨证施护,真正用到了百姓身上。”
长效赋能:从技术传递到模式沉淀
图为研究生为居民配置中药包
“药包要挂门窗通风处,孕妇需保持1米距离…”研究生韩紫梦与周忠宁正讲解中药驱蚊包的用法。团队设计的“中医防暑工具包”包含三大法宝:
1.技能工具:耳穴自压图谱、八段锦跟练视频二维码
2.知识载体:内含20个本地化食疗方的《家庭祛暑祛湿指南》
3.物质保障:可重复填充的中药驱蚊布袋
青春答卷:从实践探索到标准输出
“我们不只是做志愿服务,更在构建可复制的社区健康干预模板。”指导老师宁艳展示《中医季节性疾病社区防控手册》初稿。该手册凝练了三大标准化模块:
阶段核心内容创新点
精准筛选血压+体质辨识红蓝黄三级预警机制
分层干预1套核心技+N维个性服务慢性病专属动作库
能力赋能技能传递+工具留存中药包DIY指南
为期2天的活动惠及居民126人,发放驱蚊药包89份,建立健康档案102份。看着居民群里的八段锦打卡记录,队员王海静深有感触:“当阿姨们发消息说关节不疼了,就是对我们专业价值的最好肯定。”
通讯员 刘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