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计量大学“智启星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余杭区炬华智慧产业园5号楼的余杭高科技辅具展示体验中心,以“科技助残·智慧共融”为主题展开深度调研。半天时间里,团队成员通过参观、体验与访谈,见证了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一幅“硬核科技×人文关怀”的未来图景缓缓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合影

展厅初见:方寸之间,藏尽生活新篇

推开余杭高科技辅具展示体验中心的大门,仿佛步入一扇连接“不可能”与“可能”的任意门。科技辅具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却藏着撼动生活的力量——居家诊疗系统让银发族的健康监测变得像刷手机般简单,智能按摩洗浴机用机械臂的精准轨迹,为行动不便者拂去每日的尴尬,而视觉神经刺激设备的微光里,正跳动着视障者重识世界的渴望。

这里没有冰冷的产品说明书,只有一个个被重新点亮的日常:独居老人靠智能跌倒监测器安享晚年,听障少年戴着爱可声助听器在课堂上第一次清晰捕捉老师的提问,脊髓损伤患者借程天科技的外骨骼设备,在家人的搀扶下重新站成生命的挺拔姿态。

▲图为余杭高科技辅具展示体验中心概况

匠者之言:从技术坐标到人文刻度

“我们造的从来不是机器,是让生命舒展的空间。”负责人指尖划过外骨骼设备的金属关节,语气里满是对技术的敬畏。科技助残的终极答案,藏在“需要”里。她指向墙上的一句话:“让外骨骼成为人类新器官”——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技术如皮肤般贴合需求的承诺。在这里,每个数据参数的调整,都标注着对尊严的丈量;每一次功能迭代,都呼应着对生活的向往。

亲身体悟:当机械臂与心跳同频

负责人邀请团队成员体验辅具行走,“咔哒”一声,外骨骼设备的锁扣在腰间扣紧,直到机械关节随着身体重心轻轻发力,带动她缓缓站起。 “像被一双稳妥的手托着,又像自己的腿突然找回了记忆。”这些体验让所有人明白:最好的助残科技,是让人忘记它的存在,只记得重新拥有的自由。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外骨骼辅具

前路漫漫:以微光绘就共融图景

展厅的一角,贴着余杭区AI助残教育试点的规划图。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3个社区引入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但特殊教育场景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就像给不同身形的人做衣服,得先量准每个人的尺寸。”

团队成员了解到,教育局正联合高校制定《特殊教育AI应用白皮书》,计划2027年前完成课程体系与技术标准的衔接。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道阻且长,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制器、社会添温的共同配合,让科技不仅走进展厅,更走进每个需要它的屋檐下。

▲图为团队成员与负责人访谈

归途所思:让科技长出温柔的棱角

离开时,暮色已漫过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回望体验中心的灯光,像散落在城市里的星子。团队成员们明白,这场探访不仅是对技术的认知,更是对“科技向善”的深刻体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炫目的参数,而是对“人”的执着凝视。

或许未来某天,这些辅具会像手机一样普及,但它们留下的启示永远珍贵——当科技的棱角被温情打磨,当冰冷的金属学会倾听需求,每个生命都能借技术之翼,飞向更辽阔的天空。而这,正是科技最动人的模样:以理性为骨,以温度为血,成为托举生命的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雨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雨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