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教育科学学院“非遗豫韵传薪队”以“豫韵华章传星火,郑州考察谱新章”为主题,赴河南省郑州市开展为期八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院学生工作副院长刘振、辅导员周浩宇的悉心指导下,由学前教育2302班朱澍新担任领队,联合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学院等多院系的学生组成实践团,深入豫剧一线,沉浸体验非遗魅力,传承中华瑰宝,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一、探源豫剧根脉,走近中原声腔
7月15日,非遗豫韵传薪队一行走进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开启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首场豫剧文化体验活动。展厅内,一幅幅珍贵剧照、一件件传统戏服静静陈列,仿佛在讲述一段段穿越时光的故事。讲解员带领大家从豫剧的起源、发展流变谈起,依次介绍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角色特征及其在不同剧目中的表现形式。通过专业解析与现场演示,队员们逐渐理解到每一行当并非仅是“表演类型”,而是承载着人物性格、社会身份乃至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随后中心安排了不同流派剧目的选段展示,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豫东调的细腻婉转、豫西调的浑厚高亢、沙河调的兼容并蓄,艺术风格之差异引发成员热烈讨论,在这里队员们沉浸式感受豫剧艺术的历史温度与现实魅力,真正走近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原声腔。
二、沉浸学习技艺,领悟传统精魂
7月16日,实践团走进河南豫剧院,围绕豫剧传统表演技法开展为期三天的沉浸式学习与实践。作为国家级专业艺术院团,河南豫剧院不仅聚集了众多资深表演艺术家,也在长期演出与教学中积淀了深厚的技艺传承体系,为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在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指导下,队员们从豫剧表演的基础入手,系统学习了“四功五法”的核心内容,即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的基本技巧。先是以视频和现场示范的形式引导大家理解动作要领与节奏感,随后进行分步骤教学,水袖功的挥展与收势,甩发功的节奏控制与情绪表现,每一个动作看似轻盈,实则极需力量与精细配合。练习过程中,队员们严格按照戏曲规范反复训练,每一位成员都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力与学习热情,通过连续几日的沉浸式体验,实践团成员掌握了豫剧的基本技法,体会到传统戏曲在细节与节奏中的艺术魅力,也对演员背后的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让非遗技艺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走访民俗现场,感知传承温度
7月19日,实践团一行前往郑州城隍庙开展豫剧文化调研。步入庙中,只见砖瓦斑驳、香火缭绕,古老戏台静立于庭院中央,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豫剧与民俗生活之间的深厚渊源。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了解到豫剧曾常在庙会中登台演出,凭借贴近生活的故事与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群众喜爱,逐渐在民间扎下根、传开来,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主动走访庙内摊主与游客,聆听他们与豫剧的日常关联。不少年长市民提到自己从小听戏的习惯,还忆起过去每逢庙会,总要来“听一出大戏”。这些朴实的讲述,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豫剧文化在民间仍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随后,成员们前往郑州博物馆继续调研。在系统展陈中,大家对豫剧的起源、流派演变及代表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展柜中陈列着做工精细的古老戏服、饱经风霜的舞台道具、手抄剧本和早期戏曲影像,吸引大家驻足凝视。实践团成员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拍照记录,为后续宣传整理积累了丰富素材。豫剧从庙台走向国家舞台,背后凝聚的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心血,也是一段鲜活生动的文化自信实践。
四、青年以行致敬非遗,时代共谱传承新章
短短几日实践,非遗豫韵传薪队的成员们在一次次行走中拓宽了眼界,在一场场体验中提升了认知,也在一次次对话中与传统文化建立起真实而深切的联结。从初识豫剧的好奇走向深入学习的坚定,从课堂知识的积累走向田野实地的沉淀,每个人都在“看见”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了“传承”二字的分量。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舞台上的唱段,更是融于百姓生活的文化基因。传承的意义,不在于复制古老的形式,而在于用新的语言、新的表达、新的态度,使传统与时代同频共振、薪火不息。
面向未来,非遗的传承呼唤更坚定的守望,也赋予青年更深远的责任。这份责任,不止于一次调研、一场展示,而是一份持续的关注、一种沉静的热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肩负着让传统文化“可见、可亲、可信”的使命,要将非遗从博物馆、舞台带向社区、网络,让更多人真正理解它、喜爱它。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焦玉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焦玉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