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小分队——“传承梦之队”在指导教师刘晓雯、吴潇溪的带领下,于7月8日至11日走进河北秦皇岛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非遗基地,开展了一场集非遗探访、技艺研学、创新传播于一体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鼓点与扇影中触摸文化根脉,用青春力量为传统秧歌艺术注入新活力。
作为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传承梦之队”,我们始终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此前在3月29日至4月3日,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瑜、副院长耿洁曾带领河北民间舞教学团队赴秦皇岛昌黎县开展采风活动。当我们回忆以往的文化采风之路;走进过河北井陉探访拉花秧歌,在铿锵的乐声中观察“拧肩”“翻腕”等动作与当地民俗的关联;深入陕北延安学习安塞腰鼓秧歌,感受黄土高原上“踢腿”“跳跃”的粗犷豪放与生命激情;还前往山西祁县采风晋南秧歌,记录“转身摆腰”“踏步蹲”等技法中蕴含的晋商文化印记。每一次采风都让我们积累了不同地域秧歌的风格特征,也更渴望深入探寻河北本土非遗秧歌的独特魅力。7月8日,我们再次踏上非遗文化的探寻之旅,奔赴秦皇岛昌黎,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的传承故事,在鼓点与扇影中触摸文化根脉。
图片为队员们探访昌黎地秧歌传承
实践首站,刘晓雯、吴潇溪老师带队来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建亮昌黎地秧歌工作室。还未进门,激昂的锣鼓声便已撞入耳膜。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瞬间让我们沉醉:舞者们彩扇翻飞如蝶穿花,碎步轻挪似踏云而行。丑角时而耸肩缩颈、挤眉弄眼,脚下“矮子步”快速交替,配合手中霸王鞭的清脆敲击声,将诙谐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妞角双手执扇半遮面,“闪转”“绕腕” 间裙摆轻旋,碎步挪动时腰肢微摆,娇羞神态中藏着几分俏皮;擓角则手持烟袋锅子大幅度 “绕花”,迈步时膝盖微颤却腰板挺直,烟袋锅子在身前划出圆弧,泼辣中透着豪爽。三者一唱一和、一逗一捧,活脱脱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宋建亮老师笑着向我们解释:“这‘妞、丑、擓’三角色,就像村里年轻人处对象,长辈在旁打趣,全是过日子的模样。
图片为昌黎地秧歌表演
交流中,宋老师分享了他与昌黎地秧歌的不解之缘。他7岁便开始接触秧歌,受热爱秧歌的父亲影响,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在昌黎地秧歌发展的艰难时期,观众寥寥无几,同行们纷纷放弃,但宋老师却始终坚守着这份热爱。他自掏腰包带着团队参加各种活动,甚至登上综艺节目,只为让更多人了解昌黎地秧歌。“这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我们昌黎人的根,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文化记忆,我不能让它在我这一代断了传承。”宋老师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片为与宋老师交流秧歌传承
为了让昌黎地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宋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创新。他们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改编。比如宋老师的得意门生—潘登在其指导下,将传统逗秧歌《扑蝴蝶》改编为现代舞蹈作品《蝶影田香》。该舞蹈作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融入象征手法,通过丑角幽默表演与蝴蝶道具的结合,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既保留了昌黎地秧歌的“丑角”精髓,又赋予了时代内涵。
在创新探索的道路上,宋建亮昌黎地秧歌工作室佳作频出。《秧歌・数控》便是极具先锋性的代表。在这个作品里,12 位昌黎本地年龄在 30 至 50 岁的女性舞者,扮作 “㧟” 角登场。舞台之上,她们彩扇挥舞、碎步灵动,熟悉的地秧歌动作被动态捕捉技术实时采集,转化为数字影像,同步触发机器人进行模仿。表演推进到高潮,机器人却突发 “故障”,节奏大乱,而舞者们迅速反应,以更热烈奔放的传统舞步完成剩余表演,巧妙寓意着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科技浪潮下的坚守与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图片为队员们与老师交流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身体验学习昌黎地秧歌。起初,抖腕时手腕僵硬如木,扇面开合要么过大漏风、要么过小夹手;开扇时指尖无力,扇骨碰撞声杂乱无章;颠步时双脚轻重失衡,常与鼓点的“咚锵”节奏错位。老师耐心示范:“抖腕要像捻线,由手腕带动指尖发力;开扇得用巧劲,让扇面像花开一样自然舒展;颠步要踩着鼓点的‘重轻’规律,就像走路时脚跟先落地的感觉。”经过逐一把关纠正,我们渐渐领悟到动作的巧劲与神韵:抖腕时扇面如波浪轻颤,开扇时“唰”的一声利落清脆,颠步与鼓点合拍时身体随节奏自然起伏。当众人随明快鼓点完整演绎简易秧歌时,生疏尽去后的喜悦与成就感油然而生,也真切触摸到了这门艺术的独特肌理与深厚底蕴。
图片为队员们体验学习昌黎地秧歌
宋建亮老师主张在保留原汁原味元素的基础上创新(包括服装、动作),认为“不创新则艺术会被淘汰”,反对固守传统、拒绝改变;强调民间艺术属于大众,需扩大传承范围,尤其鼓励年轻人参与,通过高校、教育部门的宣传提升影响力。
之后,实践队员们兵分多路开展"教学+展演"活动。在少儿艺术机构,队员们用宋老师"过日子的故事"解读角色:把丑角比作"调皮的小伙",妞角当作"害羞的姑娘",擓角化作"爱操心的长辈",用《扑蝴蝶》的情节设计互动游戏。孩子们跟着模仿"开扇扑蝶"的动作,虽稚嫩却认真,课堂上满是欢笑声。镜头里孩子们举着彩扇的模样,配上"非遗里的生活智慧"的文案,在新媒体平台收获广泛关注。
图片为实践队员开展教学活动
此次“三下乡”昌黎之行,让我们对昌黎地秧歌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它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介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动人的传承故事、一场场精彩的表演。我们看到了宋建亮老师等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也看到了昌黎地秧歌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深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重大。我们将带着在这次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和感动,积极传播昌黎地秧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宋老师说秧歌是'昌黎人的根',现在我们懂了,传承就是让这根脉在青春的手里,扎得更深、长得更旺。"
图片为舞蹈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合影
作为舞蹈专业的青年学子,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实践虽已落幕,但传承的脚步永不停歇。未来,我们将带着所学所感,以“秧歌传韵”为纽带,通过校园展演、社区教学、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昌黎地秧歌的鼓点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用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撰稿:陈会宁、张呈志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