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黄佳宜)7月20日至26日,阿坝师范学院“指下生花,布语工坊”志愿服务队与温州理工学院“AI温慕行”实践队共赴遂宁市船山区嘉禾桥开展系列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普通话推广、非遗课堂、校际交流、实地调研等形式,让青春力量扎根乡土,助力文化传承。活动期间,普通话课程、不织布制作、剪纸教学、跨校交流、实地调研等环节有序推进,实践成效显著。

7月20日晚上,阿坝师范学院实践队与温州理工学院“AI温慕行”实践队刚抵达遂宁船山区便迅速碰面,一场高效而简洁的筹备会议在会议室召开,会上,双方团队进行了详细的自我介绍,随后围绕实践目标、每日课程、安全事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图为两校碰面第一次会议

7月23日上午,嘉禾桥社区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志愿者黄佳宜带领孩子们开展不织布课程。色彩鲜亮的不织布、五彩针线在孩子们手中流转,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勾勒姓名首字母轮廓。穿针引线间,孩子们触摸着布料的纹理,感受手工创作的专注与乐趣。当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姓名挂饰完成,孩子们举着作品相互展示,小小的成就感在课堂上悄然蔓延,自我认同的种子也在心中慢慢发芽。

▲图为不织布课程教小朋友制作姓名挂件

当天下午,服务队马不停蹄赶赴射洪,与阿坝师范学院另一支实践队碰面交流。两支队伍围绕“非遗传承进校园”“乡土文化融入课堂”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各自在手工教学、文化调研中的经验做法。“同校不同实践点的经验碰撞,让队员对‘如何让传统技艺更贴近孩子’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志愿者们表示,这场校内协同交流为后续活动注入了新灵感。

▲图为阿坝师范学院两实践队碰面会议讨论

7月25日上午,非遗剪纸课程在嘉禾桥社区精彩开讲。黄佳宜以遂宁“荷韵”为主题,细致讲解剪纸非遗的历史渊源,现场示范如何剪出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娇嫩。孩子们拿起红纸,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剪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灵动的雪花、团花,一张张充满童趣又带着乡土气息的剪纸作品,成了孩子们对家乡美景最鲜活的表达。

▲图为非遗剪纸课程集体作品展示

▲图为个人剪纸作品——芙蕖绕星

剪纸课程结束后实践队专程前往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交流学习。该校团委书记秦绍林热情接待了实践队一行,详细介绍了校区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及在地化发展特色。该校学生团委副书记李昊洋重点分享了该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从“校地结对共建实践基地”的长效机制,到“非遗+乡村振兴”“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的特色项目设计。交流尾声,队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约定后续共享实践案例。

▲图为“指下生花,布语工坊”实践队队长与四川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交流

7月26日下午,实践活动进入调研阶段,实践队前往圣莲岛开展手工制作专项问卷调研。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商铺,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细致了解圣莲岛及周边地区民间布艺、剪纸等手工技艺的传承现状、群众参与度及需求方向。一句句问询、一份份问卷,为团队后续精准设计手工课程、助力非遗传承收集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黄佳宜在遂宁圣莲岛请小朋友做问卷

此外,贯穿整个实践期间的普通话推广课堂同样亮点纷呈。志愿者通过儿歌朗诵、情景对话、绕口令等互动形式,纠正孩子们的发音细节,讲解语言规范,让“说好普通话,连接大世界”的理念渐渐融入孩子们心中。课后,志愿者还通过与家长交流,进一步了解当地语言习惯,为语言推广工作打下基础。

▲图为阿坝师范学院与温州理工学院实践成果展示

从指尖的布艺温度、剪纸巧思,到校际交流的经验互鉴,再到实地调研的深耕细作,阿坝师范学院“指下生花,布语工坊”志愿服务队以时间为轴,用实践为笔,书写着“以青春之我,护文化之薪”的篇章。“每一次课堂、每一场交流、每一份调研,都是为了让传统文脉在乡土大地扎根更深。”服务队指导老师黄敏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校际协同,让更多青年在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淬炼成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佳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3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