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吴可、王贇、罗延彤、高静怡)2025年7月24日,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尹丽英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与数字化传承探索。此行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这承载着千年秦韵的民间瑰宝探寻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的新路径。

凤翔泥塑,被誉为中国民间美术的“活化石”和“西府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积淀深厚。它以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浓烈饱满、纹饰吉祥独特而蜚声海内外。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不仅是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生动写照,更曾作为“国礼”馈赠外宾,屡次亮相国际盛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凤翔泥塑以当地特有的“板板土”为原料,经取土、和泥、塑形、阴干、粉洗、勾线、彩绘、罩漆等十余道繁复工序精制而成。其题材包罗万象,从威武镇宅的坐虎、憨态可掬的挂虎,到灵动传神的戏剧人物、寓意吉祥的花鸟瑞兽,无不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更以其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图为实践队长聆听国家级传承人解析泥塑纹饰密码 高静怡摄

在深入探访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作坊,亲身体验泥塑基础制作流程的同时,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非遗在当代面临的传承与传播挑战,展开了一系列数字化实践: 系统录制关键制作技艺(如纹样绘制口诀、色彩调配秘方等),通过视频、图文结合形式,留存珍贵的动态技艺资料。

▲图为泥塑制作过程 高静怡摄

尹丽英老师指出:“凤翔泥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面对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市场萎缩等现实困境,数字技术不仅是保存的‘时光机’,更是激活的‘催化剂’。我们希望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和技能,为这项千年技艺架设通往未来的‘云梯’,让其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

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凤翔泥塑所蕴含的生命力与面临的紧迫感。队长吴可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了泥土间的千年传奇。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保鲜’并‘引流’,是我们青年一代文化使命的新课题。我们将持续完善数字资源库,探索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线上传播模式,让凤翔泥塑的‘泥土芬芳’飘得更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