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23 日讯(通讯员 辛佳敏) 西安邮电大学 “绣里澄心,双创履新” 暑期研学实践队赴西安、澄城两地,开展澄城刺绣专项调研活动。此次调研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企业、对话国家级传承人、探访文化场馆及田野调查等形式,系统梳理澄城刺绣的传承脉络、发展现状与创新实践,为西秦刺绣与澄城刺绣的协同发展探寻路径。
走进匠心艺品:解码非遗企业的"传承+创新"基因
调研首站为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闫小龙介绍,公司自 2015 年成立便确立 “手工艺人群 + 大学生创意设计 + 实体店 + 网络推广” 模式,整合澄城刺绣、西秦刺绣及西安秦绣资源,打造 “匠心艺品”“匠心秦艺” 品牌,产品涵盖十四运香包、萌虎福刺绣等百余款,其中十四运特许商品系列成为非遗融入时代的标志。
其产品价格体系丰富多元,既包含面向大众消费的亲民品类,也有满足高端收藏与装饰需求的精品之作,能够覆盖不同消费层级的多样化需求。与 3 所高校、13 个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既保障设计创新,又带动近千名留守妇女、贫困人员增收,“保护传承 + 产业赋能” 双轨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
对话王春莉:一针一线绣出传承路
调研期间,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匠心艺品创始人王春莉与团队深度交流,并亲授刺绣基础针法,带领大家体验香包制作。 "5岁跟着奶奶缝沙包,9岁自己裁剪绣花裙,刺绣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王春莉向团队讲述了她的传承故事。从1998年在水电站工作时的"业余创作",到2010年辞职赴西安专职创业,再到2015年成立公司系统化传承,她用20余年坚守,搜集整理30余种陕西特色针法,收藏上千件刺绣老物件,让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留存。
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王春莉创新推出"非遗+教育""非遗+赛事"模式:每年为美院特教学院授课,带领学生设计的文创包获澄城传统工艺创意一等奖;其设计的"捶背牛"系列获渭南旅游商品银奖,累计参与省级以上展赛41次。"要让刺绣'秀'遍全国,先得让年轻人愿意学、市场愿意接。"她的话道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
走访澄城:在历史与现实中触摸刺绣脉搏
调研团队还走进澄城县博物馆、一带一路发展协会,通过文物展品与文献资料,溯源澄城刺绣"周秦汉唐有载,民间根基深厚"的历史渊源。博物馆内,明清时期的刺绣云肩、肚兜纹样精美,色彩依然鲜亮,印证着这门技艺的千年生命力。
然而,田野调查中发现的现状引人深思:在澄城县内,青年、中年群体对"澄城刺绣是国家级非遗"的认知度极低;老年群体虽多知晓刺绣,但从业者多为独立绣娘,缺乏组织化支撑;多位曾从事手工刺绣的绣娘坦言:"年轻人嫌费时不乐意学,订单少、收益薄,这门手艺快断代了。"这种"传承断层"与"市场乏力"的双重困境,成为调研团队关注的焦点。
传承在路上:从匠心实践看非遗破局之道
面对挑战,陕西匠心艺品的探索提供了参考。公司通过 “高校创意 + 合作社生产 + 全渠道销售”,让传统刺绣融入现代生活,如丝线刺绣装饰画、亲子文创、十四运特许商品等。公司已与 3 所高校、13 个刺绣合作社合作,带动近千名留守妇女就业,获 “非遗产业扶贫模范企业” 称号。
从西安的创新工坊到澄城的田间地头,此次调研既是一次非遗技艺的探秘,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使命的思考。正如那些在指尖流转的丝线,非遗的延续,需要更多人接过针脚,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绣出更绵长的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辛佳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辛佳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