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鄢怡然)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揭韵遗珍”三下乡团队于7月21日前往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走进德丰木雕厂开展潮州木雕非遗文化专题调研,以青年视角探寻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抵达当天,小队成员便深入德丰木雕厂生产现场,开启沉浸式调研。活动中,团队重点采访了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德丰,听其详述木雕技艺的传承故事与实践经验。陈德丰回忆,儿时在寺庙与木雕手艺人的交流让他萌生兴趣,后拜师潮州行家陈登轩师傅系统学艺,至今已深耕30余年。他向小队介绍,木雕需经“画样—打坯—修光—打磨—上漆—贴金”等完整工序,传统工具以雕刻刀具、锤子为主,如今也会搭配高速钻等电器辅助创作,而香樟木因质地柔软成为新手练习的首选材料。

图为揭韵遗珍小队队员对木雕传承人陈德丰展开专访

在谈及技艺传承时,陈德丰坦言当前面临从业者老龄化、传播渠道不足等挑战,他坚持“传统技法必须保留,现代审美亦应融合”的理念,通过创办免费培训中心、举办展览、进校园展评等方式培育新人。小队成员还就木材处理、图案雕刻、作品保护等细节与他深入交流,了解到避免木头开裂需自然晾干、分阶段加工,人物与花鸟雕刻虽手法相近,但前者重表情动作、后者重神态呼应,成品需以底漆加固保护等专业知识。

调研期间,小队与木雕学徒们展开深入交流,倾听年轻一代的传承故事。1992年出生的助理工艺美术师陈焕辉自幼受父亲雕刻技艺感染入行,他回忆入门时寒冬磨刀常磨破手皮,凭借日复一日的坚持才攻克难关,如今更注重通过构图传递作品情感内涵,其独立完成的“童趣”作品曾让他收获满满成就感。

 图为小队队员对木雕学徒陈焕辉对话

入行6年的方晓鹏被潮州木雕的独特风格吸引,为克服刀具掌控与图案理解的难点,他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刀法、加强绘画学习,尤其擅长浮雕技法,对花鸟这一经典题材情有独钟。

拥有13年经验的陈俊涛因热爱艺术与本土文化选择传承之路,他分享了师傅通过指点构图比例、示范刀法深浅修正作品的细节,其独立完成的小尺寸花鸟浮雕虽有瑕疵却让他初尝成功喜悦。

从业近30年的方喜清从“学手艺谋生”到渐生热爱,初学时常向师傅请教磨刀技巧,从浅雕逐步进阶至深雕,最满意的首件作品“牡丹花鸟”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四位学徒均提到,香樟木因质地柔软、易雕刻成为日常练手的首选材料,而师傅们对刀具打磨与基础技法的严格要求,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

此外,小队还与惠来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泥塑专家方晓青展开跨界对话,并专访了广东揭阳紫陶专家方晔

方晓青结合30年创作经历,向队员们阐释泥塑“塑形之母”的独特价值——作为立体艺术的基础,从河姆渡遗址文物到现代建筑设计均离不开其支撑。他分享了“灵感捕捉—陶土选材—自由塑形”的创作流程,提及在学校开设工作室以兴趣引导师生创作的实践,还特别讲述了孔子像被学校收藏、带领师生斩获国家级比赛奖项的难忘经历。

 图为小队队员与泥塑大师方晓青跨界对话

紫陶专家方晔不仅分享了自己从设计行业转向紫陶创作的历程,更深入剖析了紫陶与潮州木雕的工艺共通性:紫陶的“阴刻阳填”工艺与木雕的浮雕、镂空技法在工具运用逻辑上一脉相通,且两者均以传统书画艺术为文化根基进行延伸创作。他以自己的代表作《飞龙在天》为例,说明创作中借鉴了木雕龙凤题材的吉祥寓意与经典构图思路。方晔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扎根传统、融合创新”,两种工艺可相互赋能——木雕可借鉴紫陶“去繁就简”的表达理念,紫陶则能吸收木雕的层次感塑造技巧。他在实践中结合不同茶类特性设计茶具造型,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需兼顾文化内涵与时代需求的发展理念,并建议年轻人主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知识融合,让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持久活力。

     图为紫陶大师方晔分享创作理念

此次调研中,小队秉持北京科技大学“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围绕潮州木雕的技艺细节、传承现状、创新路径及传统工艺跨界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探究。德丰木雕厂负责人对小队的专业调研表示肯定,认为青年学子的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小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梳理调研成果,为潮州木雕及相关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北科智慧。(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鄢怡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鄢怡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