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欧阳柯兴)急救技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是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的技能。2025年7月 日,福州理工 学院“青衿传薪火,乡教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人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潘渡镇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支教活动。在此期间,实践队队员们前往仁丰社区给周边的小学生们普及急救知识,教学急救技能并让小学生们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们从小养成预防危险的行为和当危险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措施。
实践队带着绷带、假人、三角巾等急救用品来到仁丰社区居委会。二十多名小学生已经满怀期待得等着实践队的到来。实践队员给小学生们介绍了急救知识以及急救技能。
心肺复苏术(CPR)是应对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状况的“救命稻草”,首先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无反应、无呼吸或异常呼吸,立即判断是否为心脏骤停。大声呼喊“来人啊,有人晕倒了!会急救的请帮忙!”,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明情况、地点,让专业救援人员尽快赶来。然后将患者置于硬地上,跪在其一侧。双手交叠,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深度约5-6厘米(成人),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连续按压30次,注意让胸廓充分回弹。按压30次后,开放患者气道(仰头抬颌法),用额头罩住患者口鼻,捏住鼻子,给予两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以上,看到胸部有起伏即可。然后再次进行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接替,或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给小学生们展示胸外按压要领。通讯员 蔡慧丹 摄
绷带包扎是更常见的急救手段,尤其适用于关节扭伤、骨折固定等情况。
它的作用是稳定受伤部位,减少疼痛和肿胀。首先要评估伤情,检查是否有开放性伤口或骨折。准备合适的绷带(如卷轴绷带),确保其清洁干燥。如果可能,先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缠绕时,通常从伤口远离心脏的一端开始,以环形缠绕几圈固定一端,然后根据需要采用螺旋形、人字形(适用于关节)等方式向上缠绕。注意松紧适度,既要起到固定作用,又要保证血液循环畅通。 缠绕至伤口上方几厘米处结束,用胶布或绷带自带尾端固定。包扎后密切观察,如果出现指端麻木、颜色发紫、剧烈疼痛加剧等情况,可能是包扎过紧,需立即松解。
学会绷带包扎,不仅能在运动损伤时提供及时帮助,也能在遇到骨折等更严重情况时,为伤者提供初步的稳定支撑,这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小学生们讲解演示小臂绷带包扎要领。通讯员 蔡慧丹 摄
想象一下,户外活动时不小心擦伤手臂,或者有人流鼻血,这时三角巾就能大显身手!它就像一个急救百宝箱,简单几步就能搞定。 首先,确保三角巾干净。如果伤口有污物,用干净的纱布或布轻轻擦拭,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尽量减少感染风险。根据伤口位置,选择合适的包扎方式。比如头部包扎,可以将三角巾的底边(最长边)中央放在额头前,两底角经耳朵上方拉到头后部,在枕后交叉,再回到前额,打结。顶角向下拉,盖住伤口,然后拉到前额,与底角打结固定。包扎完成后,要检查手指或肢体末端是否有麻木感、肿胀,或者颜色变紫,这表示包扎过紧,需要适当松开。确保包扎牢固,但不过度压迫。
掌握三角巾包扎,能在关键时刻为伤口止血、保护创面,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大家在面对小意外时不再手足无措。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给小学生们演示三角巾头部包扎。通讯员 蔡慧丹 摄
在实践队队员给小朋友演示完方法后,将小学生们分组进行一对一教学,确保小学生们都能基本掌握这些急救技能。
图为小学生们在亲自上手实践心肺复苏术。通讯员 蔡慧丹 摄
红十字精神强调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而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则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学习并实践这些简单的急救措施,不仅可以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还能传递出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正能量。这恰恰也是小学生们在构建价值观中十分需要的,让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柯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