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颜梦婷)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号召下,2025年7月13日,福州理工学院“青衿传薪火,乡教筑梦行”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潘渡镇仁丰社区居委会,开展了一节以“美育润心·艺起成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艺术课程。
实践队于7月13日上午九时抵达社区,并进行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以迎接学生的到来。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观察田野中的向日葵、草丛中的蝴蝶以及墙角的花朵,并将折纸技艺与传统绘画相结合,构建起“乡村美学”的认知体系。起初,学生们由于初入陌生环境而显得拘谨,但在实践队员的热情和耐心引导下,他们逐渐变得敢于表达,指着投影仪上的向日葵分享自己的见解。
图为学生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讯员 蔡慧丹 摄
在当今社会,强调“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队的“立体绘画”环节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学生们通过裁剪彩纸制作花瓣,并将其贴在画纸上,创造出各种植物和动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对美的独特想象。这种“旧技新用”的方式,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根基,又赋予其现代生命力。当学生们在画纸上绘制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技能的提升,更是自信心的觉醒。正如实践队设立此课程的初衷:“我们教授的不仅是‘如何画一朵花’,而是‘你画的每一朵花都值得被看见’。”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实践队此行的目的之一。
图为学生们正在进行纸上绘画。通讯员 蔡慧丹 摄
最活跃的环节是集体创作。学生们将自己的立体画贴在教室白板上,有的用彩笔点缀花蕊,有的剪了小纸蝴蝶停在花瓣尖,还有人在角落画了戴草帽的自己。学生们的作品汇聚成一幅巨大的画卷,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每个学生都在这幅画卷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笑容如同夏日阳光般灿烂,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实践队员们目睹这一切,心中充满感慨。他们意识到,乡村的孩子们并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的只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此次三下乡活动,无疑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站在前排,实践队员身着统一浅蓝色上衣站在后排,电子显示屏上“青衿暖新城,真情夏令营”的字样格外醒目,下方几面红旗在灯光下舒展。这张合影中,有举着向日葵的笑脸,有捧着折纸花的期待,更有一双双被美育点亮的眼睛——那是政策照进现实的温暖回响。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的作品,同时他们心中已种下了美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未来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图为实践队与学生们进行合照以及绘画展示。通讯员 蔡慧丹 摄
2025年,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折之年。在潘渡这间活动室里,30余幅带着画笔和蜡笔痕迹的作品,正将这一转折写进童年的注脚——当政策文本转化为课堂实践,当乡村孩子的笔触与乡土文化产生共鸣,那些被颜料晕开的色彩、被折纸激活的传统、被自信点亮的笑容,终将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精神注脚。
此次活动不仅体现了政策文本向课堂实践的转化,而且展现了乡村美育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以美育人”的教育工程,更是乡村振兴“铸魂”的战略支点。乡村不仅是农产品的供应地,也是文化资源的宝库;乡村儿童不仅是教育的受益者,更是乡土美学的传承者。
实践队在这节课中收获颇丰,不仅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更深刻理解了乡村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队将继续传递这份爱和关怀,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在乡村振兴从“产业振兴”向“全面振兴”迈进的过程中,美育承担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培养“懂乡土、有情怀、善创造”的新型乡村人才的摇篮,更是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
供图:蔡慧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颜梦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梦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