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周恺昕 林佳敏 马佳琪)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发展号召,紧扣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推进要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唱响乡音实践观察团于2025年6月15日走进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开展“探源开埠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青年视角为纽带,深入走访骑楼建筑群、侨批文化载体、非遗武术传承地等场景,在探寻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振兴路径中,为汕头开埠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唱响乡音实践观察团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合影
对话街道,共绘发展蓝图
为了解小公园开埠文化的当代活化现状,观察团与小公园街道、文旅办展开座谈。“这骑楼的木窗棂,修复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磨损痕迹。”街道办工作人员指着一扇雕花窗解释,小公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连砖缝里的老苔藓都细心留存,就是为了让老街区“带着记忆活下去”。文旅办工作人员则说起非遗活动的暖心事:“上个月剪纸体验课上,有位侨胞阿姨剪了幅‘家乡码头’,说要寄给海外的孙辈看看。”双方围绕开埠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聊得火热,为后续实践找准了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街道办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习武传承,领略非遗魅力
在李家教拳传承基地,68岁的非遗传承人陈师傅演示的“码头护货拳”让成员们眼前一亮:马步如钉扎在地上,出拳带着海风般的劲势。“这招‘侧挡’,当年码头工人靠它推开抢货的混混,既护身又留余地。”陈师傅边教边讲,成员们跟着练了不到十分钟就汗流浃背,才懂这看似简单的招式里藏着多少码头岁月的淬炼。从拳法与港口贸易史的关联中,大家触摸到非遗文化扎根生活的厚重。
▲图为李家教拳非遗传承人与实践团成员探讨拳法招式
侨批寻根,感悟家国情怀
走进侨批文物馆,一封1948年的侨批让成员们驻足良久:信纸边角磨得发白,“家中米够否”五个字被反复圈点,落款处“儿在暹罗安好”的墨迹里还能看出泪痕。“寄这封信的华侨,把地址绣在了衣服内衬,就怕海路上弄丢。”讲解员的话让成员们红了眼眶。在开埠文化馆的红头船模型前,大家望着船帆上“一帆风顺”的字样,突然明白: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正是开埠文化最深沉的注脚。
▲图为观察团成员参观文物馆
此次“三下乡”活动,唱响乡音实践观察团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对开埠文化在汕头发展中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接下来,观察团将结合专业所长,探索开埠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创新传播形式,助力更多人了解汕头开埠历史与文化,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让开埠故事在时代里继续传扬。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恺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恺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