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乡村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暑假湖北民族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绝壁愚公”红色实践队赴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店子坪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活动依托当地“绝壁凿路”红色资源,通过重走愚公路、走访亲历者等形式,在重走愚公路、聆听奋斗故事中,推动青年成长与红色发展同频共振。
图为“绝壁愚公”红色实践队与店子坪夏令营学生合影
重走愚公路:新旧对比中触摸历史
湖北民族大学实践团队带领夏令营研学小朋友重走愚公路,实地感受道路变迁与精神传承。愚公路全长2.5公里,始建于1984年。彼时,店子坪村村民在无大型机械的条件下,仅依靠钢钎、大锤等工具,腰系绳索悬于绝壁之上凿岩开路,历时8年建成。
如今,愚公路已改造为水泥路面,道路两侧增设了护栏与行道树。行进过程中,团队队员向小朋友们展示了当年修路时遗留的凿痕、箩筐等实物,并讲解新旧路况差异:当年此处为垂直悬崖,村民需跪着刨土填沟;当前脚下的平整路面,正是老一辈村民凭借人力一锤一钎开凿而成。
图为实践团队带领小朋友们重走愚公路
走访亲历者:绝壁修路的岁月回响
团队首站走访了乡民刘爷爷,他是愚公路修建的亲历者。谈起当年修路的日子,刘爷爷回忆,全村的人轮流上阵,靠钢钎、大锤等简单工具在绝壁上作业,一锤一钎凿出通路。
图为和店子坪村刘爷爷交谈
话语间,队员们见刘爷爷正在院坝清洗土豆,便主动上前搭手帮忙,随后继续听他讲述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刘爷爷清洗土豆
倾听变迁声:一条路改写乡村命运
沿愚公路走访期间,实践团队与多位村民展开交流,重点询问公路修建前后村子发生的变化。村民们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通路前交通闭塞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制约,以及公路修通后在出行条件、农产品外销、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的显著改变,直观展现了这条道路对乡村发展的深远影响。
图为实践队员与店子坪村村民交谈
传承续新篇:让愚公精神照亮振兴路
夕阳下,愚公路蜿蜒向山外,像一条金色的纽带。这场实践让队员们明白,愚公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路,更是精神上的“传家宝”。老一辈用血肉之躯证明:“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如今,青年学子带着这份精神回到校园,将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让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这,正是对“传承”二字最好的诠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若菲、肖博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若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