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徐馨悦)7月11日上午,长江大学农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由院团委书记付雪娇带队来到东升镇开展一场以“触摸乡土,播种梦想”为主题的兴农梦想班特色活动,从指尖触感的奇妙探秘,到草木纹理的诗意留存,再到自然之美的永恒定格,一系列活动以递进式体验唤醒参与者对农耕文明的感知,旨在让乡土智慧在互动中扎根,让村民与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农耕文化,让自然情怀在实践中生长。
活动尹始,由主持人介绍活动流程后,队员们手拿几个密封的盲盒一队站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里面藏着咱们田里常种的蔬菜,不用眼睛看,光靠手摸,谁能猜出它们是什么?我们有小礼品送呦!”志愿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按捺不住好奇,争相伸出小手。“猜猜看,这个摸起来刺刺的是什么?”孩子仔细感受着手中的触感,一下子猜是黄瓜,“摸一下这个是什么呀?”一个小女孩面露紧张,许久猜不出,“没关系,那你闻一下你的手,是什么味道呢?”小手抽了回来,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立刻答出:“是洋葱。”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图为实践队员们手拿盲盒站成一排。张雅涵供图
付雪娇表示,这一环节不仅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认识农作物,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很多孩子虽然吃过这些蔬菜,但从未仔细观察过它们的表皮和形状,这样的互动能让他们对农业产生更深的兴趣。”这看似简单的触摸游戏,实则藏着深层的用心——当视觉被暂时“屏蔽”,指尖的触感反而能唤醒更细腻的感知,正如农耕者世代相传的经验,摸一摸土壤便知干湿,捏一捏果实便晓生熟,这种与土地对话的本能,正通过小小的盲盒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里。
随后,队员们拿出几把扇子,扇面上印着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草与花,清晰地看见叶脉和花的轮廓,皆是乡土间最常见的植物形态。“这是我用各种树叶和小花制作的拓然扇子,还用彩笔写了:‘长大学农,大有作为!’希望农业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一把把扇子,成了移动的“乡土植物图鉴”,让村民和孩子们在翻看间记住了草木的模样,更明白了它们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图为队员们举着制作完成的扇子拓然向村民和小朋友展示。张雅涵供图
最后的标本画制作环节,将这场与自然的对话推向了深处。干燥的稻穗带着沉甸甸的颗粒感,风干的叶片仿佛还藏着风的轨迹,褪色的花瓣虽失了明艳,却多了几分沉静的韵味。一个村民说道:“这样冬天的时候,我也能看见夏天的麦田了。”队员解释:“这些平时可能被遗忘或扔掉的枯花、落叶,其实都是自然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啊,农耕文明的精髓,不正是这份对自然馈赠的珍视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当这些不起眼的草木在画框里获得新生,那份“与自然共生”的古老哲学,也随之在每个人心中扎下了根。
▲图为一名队员向村民介绍自己的标本画。刘钬桥供图
活动落幕时,志愿者们将一包包蔬菜种子分到大家手中。有人说,这场活动不过是玩了几个游戏、看了几件成品,但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从触摸作物的本真,到留存草木的印记,再到标本画里的定格,“兴农梦想班”以趣味为引,每一个环节都在悄悄传递着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让参与者在体验中理解:农耕不是过时的记忆,而是关乎生存的智慧、关乎情感的寄托、关乎未来的根基。当孩子们攥着种子,举着精美的标本画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颗被唤醒的、与自然相连的初心。而这份初心,恰是农耕文化最珍贵的火种,终会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出更有希望的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馨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