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践行大健康理念,传承中医药文化”实践团的7名成员,满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与探索之心,踏进了历史悠久的吴门中医馆,正式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实习之旅。此次实习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中医药文化、中药材鉴别以及中医基础理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践行与弘扬大健康理念。
活动首日,吴门中医馆的杜光瑞老师热情地迎接了这群年轻的学子。杜老师首先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医学派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苏州中医的辉煌历程,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随后,杜老师着重讲解了北京同仁堂、江南陈李济、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这四个中医字号背后的故事与传承,每一个字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向往。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中医馆大厅。张静玟 供图
跟着杜老师走上楼梯,一幅幅历代名人画像映入了实践团成员们的眼帘,记录着一位位悬壶济世的古代名医。杜老师着重为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李时珍与叶天士的事迹与著作,令他们深切体会到古代医师们的才华与伟大。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名医画像。张静玟 供图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杜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背诵了一段大医精诚的经典片段,告诉他们行医者切不可以为赚钱而开药,学医之前应当先学德。杜老师还对着“杏林春暖”的牌匾将东汉董奉治病不取钱物只求病愈者栽下杏树,最终有杏万株、郁然成林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话语无一不触动了实践团成员们的内心,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棵名为“医者仁心”的杏树。
“中医治病,不外乎三点,医好、方准、药灵。”“药房就像厨房,食材不新鲜了,自然做不出好菜。”杜老师生动的比喻使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药材在中医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中药材的学习环节,杜老师以人参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观察人参的年份、特性及分类。通过杜老师的讲解,实践团成员们学会了通过观察人参的芦头、体、纹、须等特征来判断其品质与年份,对中药材的鉴别有了初步的认识。
图为中医馆老师介绍药材。张静玟 供图
接着,杜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药房,逐一介绍了常见药材的鉴别方法及功效,如川芎的活血行气、黄芪的补气升阳等,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中药材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学到了中药材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药房药材。张静玟 供图
药房两侧的支柱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山川灵秀花草精神,培元益气养正延龄。”朗读着这副对联,实践团成员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像,以及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并再次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
此次实习活动的第一天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收获满满。他们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践行大健康理念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六天,他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中医药的奥秘,期待在实习结束时,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与推广者。(通讯员 钱奕橙)
图为实践团在吴门中医馆合影。张静玟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钱奕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奕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