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未来力量。6月30日至7月6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润童心”实践团走进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文教路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为期七天的“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普法教育、情景化安全实训、创意手工实践等多元形式,为社区儿童送上了一堂堂生动鲜活的成长课,用青春力量守护童真梦想。

图为实践队部分成员合照

破冰连心,用温度搭建情感桥梁。活动第一天,实践团成员以“破冰四部曲”拉开序幕,通过记忆考验、你划我猜、抢凳子竞技和创意绘画,让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消融。“哥哥,你看我画的彩虹城堡!”孩子们拿着画笔围在实践团成员身边,稚嫩的声音里满是信任。在趣味互动中,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从初识到熟知,迅速构筑起温暖的情感纽带。七天里,实践团始终以陪伴者的姿态贴近孩子。上午的你划我猜、猫抓老鼠让课堂充满活力,下午的作业辅导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写字教学中手把手纠正握笔姿势,推普课程里逐字逐句练习发音……这些细节让孩子们感受到亦师亦友的关怀,为后续活动开展筑牢了情感基础。

图为孩子们破冰活动

安全护航,让自护意识扎根心田。暑期安全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实践团成员聚焦溺水、诱骗、校园暴力等高频风险,打造沉浸式安全课堂。防溺水教育中,实践团成员化身安全特训官,将防溺水六不准原则改编成口诀歌,配合情景模拟让孩子们牢记“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不到无护具水域”等底线;通过道具演示与角色扮演,手把手教学漂浮自救、智慧呼救等技能,孩子们在模拟落水游戏中,轻松掌握了保持冷静、借助漂浮物、大声呼救的保命技巧。针对防诱骗、防欺凌、防网络陷阱等场景,实践团创新设计安全盾牌演练。从陌生人给糖怎么办的情景推演,到遭遇校园欺凌如何应对的分组讨论,再到与家长走失后的标准流程实操,孩子们在实战中理解了三防法则——不轻信陌生人、不泄露隐私、不沉默忍受侵害,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自护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防溺水宣讲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反校园霸凌普法

法治启蒙,用趣味播撒规则种子。“法律是什么?是保护我们的隐形盾牌!”实践团成员以趣味化普法为抓手,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可知可感。在宪法伴我成长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拿起画笔,将法律天平、法院大楼、安全斑马线画在手抄报上,用色彩诠释他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在小小少年模拟法庭活动中,孩子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围绕改编自真实校园欺凌案例展开庭审,在角色扮演中明白欺凌他人要担责,遭遇侵害可维权。手工折纸课堂里更藏着法治巧思,实践团成员一边教孩子们折千纸鹤、郁金香,一边讲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监护以及校园安全的故事;粘土创作时,孩子们用红色粘土捏出玫瑰花,再拼贴成中国地图,在一捏一粘中理解国家安全法与每个人的关联,让法治与爱国情怀同步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手工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小小少年模拟法庭活动

多元成长,以实践培育综合素养。七天活动兼顾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助力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普通话演讲比赛上,孩子们讲述我的安全小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在锻炼中提升;法律知识大闯关通过安全小卫士、法律猜猜猜等趣味关卡,让法治与安全知识在游戏中内化;手工课程中,孩子们用创造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七天的陪伴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安全的种子、法治的嫩芽与成长的力量。实践团成员用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让“法润童心”的温暖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未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将持续聚焦青少年需求,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法治与安全教育,让青春担当在守护祖国花朵的实践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通讯员:易澜 图:江西财经大学“法润童心”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易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