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炎炎夏日,理想与实践交汇在田野间。为深入贯彻“万名大学生进千站”社会实践精神,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耀之队”于7月14日奔赴宜春市温汤镇,围绕防溺水宣传、基层治理、移风易俗与文旅发展等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调研与实地探访。十二名队员肩负青春使命,用脚步丈量乡土肌理,用眼睛记录民生细节,用语言传递乡村变迁。三天旅程虽短,却在一问一答、一走一看中,构建起青年与土地的情感连接,也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到“知”与“行”的真实重量。
二、实践回顾:三天三线索,交织乡村肌理
(一)守护生命线:河湖治理与防溺水教育
社会实践的第一站,队员们沿着温汤镇的栈道逆流而上,开启了一场与河湖安全相关的实地巡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队员们沿河踏查,近距离观察防溺水设施、标语设置、巡查机制。河水平静,但安全警示处处可见:新设的围栏、清晰的水深标识、动态更新的警示立牌,以及多点布控的巡查机制,共同构建起一道有形与无形交织的生命防线。
队员们了解到,6月至9月是当地防溺水工作的关键期,村干部与巡逻员每日巡查,尤其在浅滩戏水点严格看护,在保障群众生活需求与河湖安全之间取得平衡。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队员们逐步意识到,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背后,是基层治理的韧性与智慧,更是对人民生命的重视与呵护。
(二)走访人情线:移风易俗与社会治理观察
第二天,队伍将目光投向社区内部。上午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面向二十余名小学生普及自救常识与安全守则,通过问答互动、趣味讲解的方式,让原本生硬的“野外游泳六不准”化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也为乡村安全教育注入了青春温度。课后发放的小礼物不只是鼓励,更是队员们将关爱落到细处的尝试。
下午,队员们来到文化长廊,在避暑乘凉的老人与孩子中展开访谈,围绕酒席礼金、邻里关系等议题探讨移风易俗的实际成效。多数村民表示支持简化礼节,反对过度攀比,体现出“新风尚”正逐步深入人心。
最打动队员们的,是在温汤镇对“妈妈调解队”的访谈。这个由非本地女性组成的民间组织,长期活跃在社区事务中,专责邻里纠纷调解。她们以女性的耐性、包容与情感连接,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补充,也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温情力量。
(三)追溯文化线:文旅融合与民生需求体察
第三天,全体队员以文化与旅游为切口,深入温汤镇文旅融合的现实图景。下午观演《明月山千古情》,沉浸于历史与神话编织的叙事之中。从夏云姑到嫦娥奔月,从畲族舞蹈到红军送别,这场剧目不只是文旅项目,更是地方文化记忆的当代表达。队员们意识到,当地在通过创新演绎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在用文化吸引力赋能乡村建设。
傍晚,队员们走进温泉回廊,采访来自全国各地前来疗养的老人。他们中有的是被亲友口口相传吸引而来,有的因地方宣传关注到“富硒温泉”疗效,但最终留下来的理由,往往是“这地方舒服”“节奏慢、日子安稳”。由此队员们理解:一座康养小镇吸引人的,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味与归属感。
这一日的观察,让队员们看到:乡村不只是发展的对象,更是文化归属的场域;而“慢生活”所承载的,是人们对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
三、队员思悟:在田野中学习,在交互中成长
三天的实践旅程,是一场身体与意识的双重沉浸。实践队全体队员以大学生的身份踏入乡镇,却在一次次调研与访谈中被“地方”重新定义。有人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到了教育的温度,有人因妈妈调解队的故事而第一次真正理解“基层治理”的柔软面,有人被康养老人的“在这泡脚泡出安全感”深深触动。
队员李佳薇表示:“我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乡村振兴’,但这三天我在防溺水标语下、文化长廊里、泡脚长椅边,看到了它真实的形状。”另一位队员则说:“我们不是来帮助乡村的,而是来学习如何倾听、如何尊重、如何从细节中理解一座小镇的价值。”
走进乡村,不是为了短暂地驻足,而是为了理解人与土地的深层连接。在温汤镇,队员们完成了一次认知上的“反转”——将视角从上而下,调成了平视甚至仰望。这种成长,比走完多少路更珍贵。
四、结语:脚步落地,理想生根
三天的旅程早已结束,但“星火耀之队”的脚步尚未停歇。队员们在温汤镇留下青春的足迹,也将这里的风景、人情与故事带入心中。乡村不是抽象的课题,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现实空间,它在等青年靠近,也值得青年守望。此次社会实践,是一次关于认知、理解与责任的训练,更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现实教育。未来,全体队员将把这段经历转化为行动,把思考化为力量,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继续奔赴属于大家的远方。
(撰稿:高逸含 图片:周新妍、陈美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逸含、李佳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