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谢家辉、李文佳、王加莉) 7月初的皖北乡村,阳光炽热。在安徽省阜阳市王店孜乡石寨小学的教室里,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乡伴心途,青苗护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正用“1对4”的独特方式,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注入新的活力。这场以知识传递温情、用行动护航成长的实践之旅,始于对乡村教育需求的精准回应。

“小老师”与“小团体”的温暖共振

“谢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太懂…”四年级的高一鸣小声问道。志愿者谢家辉立刻俯身,在他和同组其他三个孩子的练习本上耐心指点。这正是团队创新的核心——“1对4”精准辅导模式。13名志愿者,每人固定负责同一年级的4名学生,组成稳定的学习小组。

“这样分组,我能更快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点。”谢家辉分享道。她发现贾宝辰数学基础较弱,但理解力不错,便调整方法,多用实例引导;而同组的刘梦宇思维活跃,她就适当增加挑战题。“比起大班教学,‘1对4’让我们能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辅导更有针对性,孩子们之间也能互相鼓励。”他看着组内孩子们讨论问题时认真的小脸,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图为7月18日,志愿者高靓羽为小组成员辅导作业。朱宇嘉供图

破冰融情,从陌生到信赖

初次见面时的羞涩,很快被精心设计的破冰游戏驱散。志愿者们鼓励孩子们自我介绍、展示才艺。起初紧紧攥着衣角的小男孩刘磊,在同组小伙伴和志愿者的掌声中,鼓起勇气唱了一首歌,脸上露出了腼腆却明亮的笑容。“感觉像多了几个大哥哥大姐姐,还有新朋友一起学,很开心!”高一鸣课后兴奋地说。这种基于小组建立的信任感,迅速拉近了彼此距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温暖的基础。

五育润心,点亮希望之光

活动内容远不止于课业辅导。下午的习字课上,志愿者们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纠正握笔姿势,在墨香中感受文化浸润。随后的“助学筑梦,‘智’绘未来”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们巧妙地将启智游戏与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宣传相结合。

“老师,我爸妈说家里供我读书很难…”五年级的李梦雪轻声说。志愿者李文佳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她和组员们详细解释了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政策。“梦雪,你看,国家和学校都有很多办法帮助你继续读书,只要你想学、肯努力,未来一定有更多可能!”李文佳的话,让李梦雪紧攥的铅笔松开了些,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场精准到小组的政策宣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种子。

“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传递一份‘你值得拥有更好未来’的信念。”团队负责老师汪翠萍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坚守在王店孜乡,继续用“1对4”的精准关怀和青春热忱,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护航,为这片土地注入持久的教育活力。广陵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温暖的陪伴,播撒在皖北乡村的田野间,助力童心梦想扬帆起航。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家辉、李文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家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