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小候鸟在城乡迁徙之中保留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增强文化自信,让小候鸟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既保有家乡滋养的精神底色,又能积极融入新环境。2025年7月6日,宁波工程学院青马伴飞实践团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孔浦街道红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的家乡,我的骄傲——我是小小宣讲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地理知识科普、纪录片观摩与创意手工结合的形式,引导新宁波人子女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构建文化认同纽带,在童心中播撒热爱家乡的种子。

从气候差异到季风奥秘

”上海的夏天为什么这么热?”“三亚为什么能种椰子?”实践团成员曹林雅以问题导入,带领小候鸟们开启“云游中国”之旅。通过展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三亚椰林、拉萨布达拉宫等典型气候区景观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差异。当看到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航拍画面时,9岁的刘博文同学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那里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团队成员随即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图,用动画演示夏季风进退规律,解释降水分布差异。互动问答环节中,孩子们争相抢答:“我知道!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宁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稚嫩的童声中,地理知识的种子悄然萌芽,课堂氛围热闹非凡。


图为孩子们参与课堂问答。杨婉婷 供图

航拍视角下的浙江印象

第二节课程以《航拍中国·浙江篇》纪录片拉开序幕。镜头掠过钱塘江大潮的磅礴、西湖十景的秀美、义乌小商品城的繁华,孩子们屏息凝神,时而为宁波舟山港的巨轮惊叹,时而为龙泉青瓷的冰裂纹啧啧称奇。“原来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厉害的地方!”来自杭州的新宁波人子女汪玥怡在观后感中写道。实践团成员还特别设计“浙江城市盲盒”游戏,孩子们通过触摸嘉兴粽子模型、辨识绍兴黄酒包装、拼贴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剪纸,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浙江文化的认知。

方寸卡片承载家国情怀

最令人动容的环节出现在手工创作阶段。实践团成员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空白地图、水彩笔和家乡特色贴纸,孩子们纷纷化身为小小设计师。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专注地描绘着他们心中的家乡印记。来自四川的刘心昊在地图上郑重标出“宜宾”位置,用红色蜡笔勾勒出火锅图案;福建女孩吴晨曦将土楼简笔画与大红袍茶叶贴纸组合,写下“我的家乡有会呼吸的房子”;更有孩子将宁波汤圆、天一阁、跨海大桥等元素融入创作。当被问及“家乡印象最深之处时”时,一个孩子眼睛发亮:“最喜欢看川剧和国宝大熊猫!希望大家都能去我的家乡游玩。”言语间那份朴素的归属感与自豪,正是活动所期冀的心灵回响。


图为孩子们展示家乡介绍卡片。黄在晴 供图

构建城乡儿童文化认同共同体

此次活动以地理知识为舟,以情感浸润为帆,巧妙地将气候知识、地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体验之中。孩子们不仅亲手绘制了家乡风物,更在讲述与聆听中,悄然编织起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地理空间的距离被童心弥合,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乡愁。当童声描绘家乡,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已在血脉深处悄然萌发,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

以“认知-体验-表达”为脉络,将地理启蒙与乡土教育有机融合。实践团队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让流动小候鸟在异乡找到文化归属感,也为城乡教育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地理知识可以丈量土地,文化认同方能滋养心灵。”(通讯员 曹林雅 徐润洁)

图为活动合照。余金隆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林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林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