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圆巧)为深入领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小岗精神,近日,江西财经大学岗上数智兴农团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了场馆研学、情景思政课、走访村民及专访大包干带头人等活动,在与乡土的深度交融中探寻改革初心,让青春在改革热土中汲取成长力量。
场馆研学悟初心,红手印里见精神
大包干纪念馆与沈浩纪念馆是队员们深入小岗腹地,学习小岗精神的第一站。泛黄的“生死契约”、锈迹斑斑的农具、黑白照片里村民们坚毅的眼神,诉说着1978年,十八位村民按下红手印时的决绝与勇气。这份‘闯’的魄力,正是今天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养分。”专题理论学习中,关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的重要论述,更让大家将小岗精神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改革不是历史的过去时,而是当下乡村振兴中必须延续的行动力。
情景再现红手印,初心回响1978
迎着夕阳的余晖,队员们观看了《1978:十八个红手印》情景思政课,它生动再现了大包干前夕食不果腹的困境更展现了带头人冲破困境、寻求自强的那份勇气与决绝。最震撼的是十八双冻得通红的手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的瞬间——笔尖的沙沙声、印泥的闷响,每个手印都敲击人心。当“领头人”举起契约说出“我们担着”时,全场动容。这场没有华丽道具的演出,以最真实的情感复刻了绝境中的破釜沉舟,彰显了中国农民推开改革之门的担当。
深入农家问暖凉,旧貌新颜话短长
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走进小岗村的农家院落,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发展。一位老爷爷兴奋地向队员们介绍:“如今和过去大不一样啦!2024年,咱们小岗村还入选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而且这些年,村里连续8年为咱们村民分红,加起来都超过2000万了,教育、医疗、文化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咱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是真真切切地不断提升!”从衣食住行的改善到村里基础设施的升级,村民们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这些发自肺腑的村民心声,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小岗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活力,也对“民生为大”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访谈前辈听心声,初心如炬照前路
与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先生的访谈,是实践中最触动人心的环节。老先生话语朴实却重若千钧:“当年按下红手印,没想过要出名,就图个‘能吃饱饭’。难啊,种子不够就东家借西家凑,农具坏了就敲敲打打接着用,可大伙心齐,再难也敢往前闯。”谈及如今的乡村振兴,老人眼里闪着光:“现在条件好多了,但那股‘敢闯’的劲儿不能丢啊。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更要敢试——种粮能致富,搞乡村旅游、做电商也能致富,只要是为了乡亲们好,就大胆去干!”他握着队员们的手反复叮嘱:“记住,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得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当年我们十八户拧成一股绳那样。”对小岗精神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敢冒险”和“单打独斗”的层面,它更本质的内涵,在于“为民生”的初衷,以及“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从村民的家常里短到严金昌老先生的深情讲述,从动人的情景思政课到心中的感悟沉淀,队员们在小岗村的实践中,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队员们表示,小岗精神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藏在村民的笑容里、老人的故事里、土地的馈赠里。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把小岗人的闯劲、干劲融入青春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撰稿:朱淑敏 王品正 图片:王若琦 周菲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圆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圆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