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心系三农,情暖乡村”实践团在团委翟施程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思嘉老师的带领下,抵达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并于当天特别开展中乌农机技术交流会。交流会特邀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三位知名农机教授(Husniddin Irisov教授、 Farida Isakova教授和Fazliddin Kurbonov教授)。试验站副站长王韦韦、来自农机定向专业的“心系三农,情暖乡村”暑期实践团成员参加了交流会。

会上Farida Isakova教授分享了乌方在棉花、小麦等作物种植,特别是在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以及适应其气候条件的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经验与挑战。乌兹别克斯坦是重要的农业国,尤其在棉花、小麦、果蔬种植等方面有需求。中国在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小规模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皖北试验站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师范基地,代表了黄淮海区域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王韦韦教授结合皖北试验站在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粮作物生产规模化种植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分享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法”,得到了乌方学者的充分肯定。

交流环节,同学们也积极抓住机会,就国际农业发展趋势、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机械化升级等问题与乌方教授交流,并向和乌方介绍中国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

会后,乌方教授在副站长及实践团成员陪同下,参观了试验站的高标准农田、智能灌溉示范区、农机库后,Farida Isakova教授感慨道:“表示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的规模、管理水平要比乌兹别克斯坦智能很多,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有责任要把这些‘农民智慧’带回塔什干,让更多农户相信,技术是可以‘长’在土地里的。“

此次安徽农大农机定向生与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在宿州皖北试验站的交流,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科技外交”和“人才实践”。它不仅检验了定向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中国在基层农技推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更直接、更接地气地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有着相似农业背景和发展需求的国家。这次国际交流活动也为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农人提供了难得契机。对于安农学子而言,与国际专家交流不仅学习了外国经验,更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未来在基层工作时也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思维,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农业的开放合作。

与乌方专家的这次交流更重要的是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中国在基层农技推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更直接、更接地气地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有着相似农业背景和发展需求的国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农机技术不仅可以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更能为其他农业国家提供“中国智慧”。

撰写:朱如意 洪苹果

拍摄:朱子健

审核:翟施程 张思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扬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