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实践团队走进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在这一千年古村中,团队成员们通过与传统技艺传承人深度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探寻这座古村的文化秘密,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鲜活传承。

竹篾凝匠心 手作传新悟

在汪明胜师傅的工作坊,团队成员体验了鱼灯骨架扎制的核心工艺。他们选取经过高温处理的竹篾,在鱼头、鱼身、鱼尾三节结构的关键节点,用特制扎带精准缠绕固定。师傅的叮嘱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一位成员初期节点固定不牢导致骨架散架,返工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工艺哲理。最终完成的“胖乎乎”鱼形骨架,其圆润造型暗合“有福气”的民俗寓意,竹篾的坚韧触感与扎带勒痕,成为大众理解匠心传承的物质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在汪明胜指导下制作鱼灯

对话传承人 梳理鱼灯史

在瞻淇村祠堂,实践团队先后访谈了现任鱼灯队队长郑冬蛟与老一辈传承人汪平安,系统梳理了鱼灯文化的历史渊源。据汪平安介绍,瞻淇鱼灯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汪氏先人迁入此地后,受临安上元节花灯启发,结合村域“水由东往西流”的地理特征与“汪”姓水文化,将元宵花灯逐渐演变为以鱼灯为主的民俗活动。明代时,鱼灯已深度融入庙会体系,正月初八至十九日期间,红鲤鱼灯穿梭街巷,为百姓新居落成、婚寿庆典祛邪避晦,至十五日后换披青衣,象征春耕启始。清代鱼灯制作工艺趋于成熟,竹架纸糊结构搭配九支红烛,辅以花枝灯、竹马灯等杂灯,形成“总祠旗幡开道、七支鱼灯列阵”的巡游规制,咸同年间因兵燹祠堂损毁,仍延续“一统祠六支祠”七盏鱼灯的定制。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汪平安先生

郑冬蛟先生将目光聚焦鱼灯文化的文化传承与当代转型。他提及,鱼灯制作需选用两到三年生毛竹,经高温煮制防蛀后制成竹篾,鱼灯中的鱼头莲花、莲蓬等吉祥图案承载着“出淤泥而不染”“多子多福”的文化寓意。戏鱼灯保留“鲤鱼摆尾”“鱼跃龙门”等经典动作,配合锣鼓节奏再现鱼水嬉戏之态。针对当前传承困境,村内通过融媒体传播与文创产品开发探索商业化路径,正推动鱼灯申报国家级非遗,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图为郑冬蛟为团队演示“四戏”鱼灯

寻踪古建筑 觅迹旧时光

跟随汪文华书记的脚步,实践团成员穿行于瞻淇古村青石板路,在建筑遗存中打捞历史记忆。老虎巷因清代私塾晨读声如虎啸得名,其砖雕门罩“百鸟穿花”透雕三层景深,雀鸟爪尖勾连万字纹,展现徽派建筑的极致工艺;罗家井台二十八道绳痕深嵌青石,见证村落千年聚居史;兰芬堂的“占淇”门匾下,被简化字覆盖的原笔划记录着文化变迁轨迹;九世同堂门罩与回字形天井的木构建筑,以空间语言诉说着家族伦理秩序;天心堂内董其昌题写的匾额虽金漆斑驳,“天”字末笔飞白仍似游龙破云,堂内乾坤印方砖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图为瞻淇村内古建筑

汪书记特别解读了建筑中的徽商智慧。“过梁如经商,需低头谦逊”的祖训刻入街巷肌理,马头墙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与“步步高升”的象征意义高度统一,木质结构鱼灯“水克火”的文化隐喻,在砖木建筑群中形成独特的防火祈愿体系。这些建筑遗存与鱼灯文化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瞻淇村“仕商并举、文武相济”的文化图谱。

▲图为汪文华书记与团队合影

据悉,瞻淇鱼灯分“红鱼”“青鱼”两类,红鱼寓意喜庆祥和,青鱼象征春回大地,戏鱼动作从传统“两步半”步伐发展为“鲤鱼摆尾”“如鱼得水”等四戏程式,既保留“遇水遇祠转圈”“鱼得籽”等古礼,又赋予“前程似锦”“国泰民安”的时代内涵。今年鱼灯通过短视频平台火爆出圈后,郑冬蛟与其团队规范制作流程,培训年轻传承人,在保持“七盏鱼灯”传统规制的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技术,让千年鱼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瞻淇祠堂内所摆放鱼灯

此次实践活动中,成员们在古村巷道的砖石肌理中触摸历史,在竹篾扎制的指尖触感中感知匠心,在传承人讲述中理解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逻辑。正如郑冬蛟所言:“非遗的难点在于不挣钱,但只有年轻人介入,传统文化才有传承的希望。”实践团队表示,要持续助力瞻淇鱼灯文化的保护性传播,让这份凝结着水文化智慧与匠人精神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文化坐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颜琦、蔡雅钰、吴子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颜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