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洛阳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在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前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学习非遗文化,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古人智慧,传承文化基因,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观大佛气象,悟思政新篇——青年学子的文化传承之旅

实践团选择在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卢舍那大佛前开展学习活动。仰望大佛慈悲的微笑,成员们感受着"中原风格"与"大唐风范"的艺术交融。讲解员的声音在石窟间回荡,从北魏开凿时的艰难历程,到历代修缮者的匠心守护,再到现代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史在成员们面前徐徐展开。指导老师李丽结合石窟文化现场讲授思政课,引领同学们感悟传统文脉与时代使命。实践团成员冯晓晓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与先辈跨越时空的对话。"成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指导老师李丽正为实践团成员上思政课

汇游客热情,传千年文脉——非遗互动中的文化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团队精心策划的"非遗知识竞答""简笔十三朝绘制"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了近百名游客热情参与。在非遗知识竞答环节,参与者通过趣味互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简笔绘制活动则让游客们用画笔勾勒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轮廓,在创作中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者们专注投入的神情,展现了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图为实践团成员冯晓晓与孩子共同创作简笔画

跨文明对话,绘文化同心——中外青年共绘龙门千年韵

这样的文化热情,在龙门石窟景区里有了更广阔的延伸。实践团在这里偶遇了来自波兰、法国的游客,语言的隔阂并未阻碍交流的发生,成员们热情地用英语发出邀请外国友人进行简笔画绘制,并为外国友人讲解石窟佛像的文化渊源,细说佛教艺术如何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看飞天的飘带如何承载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位法国游客听完,望着卢舍那大佛慈祥的面容,由衷赞叹:“洛阳的文化像一幅流动的史诗,让人联想到卢浮宫的珍宝!”​

这样的共鸣,让成员熊浩哲深有感触:“非遗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团队特意准备了唐三彩书签与石窟明信片作为礼物,递到外国友人手中。小小的书签上,三彩釉色依旧鲜亮;明信片里,石窟的沧桑与庄严跃然纸上;诗词中,洛阳文化闪耀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成了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而年轻的队员们,则用真诚与热情,架起了一座文明互鉴的桥梁,让非遗的光芒,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闪耀。

图为实践团成员石添宇和付雷蕾采访外国友人

结语:以青春之笔,绘就千年佛韵

这一场文化之旅,犹如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龙门石窟的雄浑气度与青年学子的赤诚之心在此交融,谱写出文明传承的时代新篇。站在伊阙两岸,实践团成员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历经风雨的古老石刻,正焕发出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共鸣"的全新生机。

"石窟文化的保护需要'匠心传承'与'人文浸润'的双重力量。"实践团导师李丽说道,"石窟艺术的永续存护既要像古人雕琢佛像般虔诚守护每一处线条,让千年前的匠心永续;更要通过艺术创作、文化体验等方式,让这些沉默的石刻开口说话。"每一尊佛像的凝视,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守望,山岩承载着信仰的重量,凿痕诉说着匠心的温度,在岁月的流转中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青年与石窟相遇,传统与现代对话,用艺术的再创造延续文脉。文明的薪火相传如同伊河之水奔流不息,在新时代的河床上,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付雷蕾 邓竣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竣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04
社会实践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