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聚焦山西壶关县集店镇乡村振兴实践。2025年7月1日,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此次实践为期三天,旨在通过青年学子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探索县域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参考的经验范式。
▲图为实践队到达辛村后的合影
一、问卷析情探实况,匠艺访谈续非遗
7月1日上午,实践队抵达辛村。在联络人辛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郭文怡协调下,团队专访琉璃匠人、非遗传承人孙文其师傅。访谈中,孙师傅详述琉璃工艺的历史、流程与难点,剖析人才断层、市场萎缩等困境,并透露编撰专著的计划,展现了新时代手艺匠人的担当,助力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访谈后,实践队同步推进两项工作:其一,围绕村民对文化传承认知度、传播效果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份,为分析奠定基础;其二,组织图书捐赠,向村内适龄儿童赠送科普、文学名著等书籍,以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教育。本次实践通过宣讲、访谈、调研与公益行动,构建起辛村乡村振兴立体图景,为后续报告撰写与建议提出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7月1日的活动记录
二、旱地番茄探兴农 碧泉文旅惠民生
7月2日上午,实践队赴壶关县乌集头村调研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该村依托独特红壤与气候条件,西红柿种植品质优良。队员深入田间与加工厂,通过观察访谈,系统考察了从种植到深加工(如标准化酱罐头生产)的产业链条,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调研揭示了产业面临的多重挑战:中间商抽成高挤压利润、电商人才匮乏、交通物流制约、价格波动风险大,以及核心种植技术因青壮年外流、农民老龄化而面临传承危机。当日下午,实践队转赴常平温泉小镇调研乡村文旅产业。在负责人引导下,考察了集恒温水乐园、温泉泡池、汗蒸理疗于一体的温泉酒店及其运营。随后调研了毗邻的小镇:其依托山水与常乐寺人文资源,构建四季游体系,如夏季采摘、冬季滑雪等,同时打造窑洞民宿、休闲露营、玻璃滑道等多元项目。小镇以乡土文化为主线,将当地特色上党文化与民俗、技艺相结合3,着力发展“烟火气”消费场景与夜间经济,打造综合性文旅IP,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两次调研深化了对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运行模式与瓶颈的认识,为后续分析建议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7月2日的活动记录
三、铁血铸弹铭历史 薪火承志启新程
7月3日上午,实践队赴山西省长治市刘伯承工厂旧址(原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开展学习。该厂是解放战争时期唯一以姓名命名的兵工厂,曾因在“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中表现卓越获此殊荣。在参观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当年生产条件的极端艰苦:工人们收铜钱制引信、用旧卡尺保质量、睡无席通铺。然而,凭借坚定信仰与顽强毅力,他们创造了月产3万余发82迫击炮弹的奇迹(竞赛期累计33万发,良品率90%),为淮海战役提供了关键支援。讲解员讲述的英雄事迹(如田万喜冒死取炸药、郝庆胜自制电焊条),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彰显了老一辈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赤诚情怀。此次参观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队员们表示要将人民兵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专业素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刘伯承工厂的历史与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优秀基因,奋勇前行,书写新的华章。
▲图为实践队7月3日的活动记录
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实践圆满落幕。行程紧凑,收获颇丰,为实践队队员们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更带来深刻的精神印记。在辛村,非遗传承人孙文其师傅的匠心揭示了琉璃工艺的璀璨与困境,问卷调查与图书捐赠则触碰到文化振兴的脉动。乌集头村的旱地西红柿产业调研,让我们既振奋于特色农业活力,也直面产业链的利润挤压、人才断层等严峻挑战。常平温泉小镇的文旅实践,展示了依托山水人文、融合创新的有效途径。刘伯承工厂旧址的精神洗礼,则以其筚路蓝缕的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涤荡心灵,赋予强大动力。本次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深度锤炼。实践队系统收集了文化、产业现状的一手资料,为精准建言奠定基础;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从匠人坚守、农人耕耘到先辈奉献,无不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真谛。实践队全体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精神引领协同推进。
撰文 | 朱玲
图片 | 朱玲
审核 | 朱玲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玲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