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工商学院 “秦巴明珠” 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同时在实践中实现成长与锻炼。

校地座谈共商发展,基地挂牌搭建平台

实践队抵达焕古镇后,队长舒景妍、副队长康凯首先向焕古镇街道社区委员会的支部书记骆家旺、支部副书记李奎详细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目标与规划。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共建机制、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高效整合高校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达成多项共识。

会后,队员们前往紫阳县紫焕茶叶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与公司负责人就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双方在茶厂举行了隆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此次挂牌标志着校企合作迈入新阶段,高校的智力支持将为茶企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双方将携手探索茶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专访袁洪均,聆听茶韵故事

在焕古镇乡贤馆,实践队对退休干部袁洪均进行了专访。袁洪均虽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为家乡的富硒茶事业发光发热,他是紫阳县道德模范、安康好人。

袁洪均向队员们介绍,传统制茶全靠手工,对天气要求极高。大晴天是最佳时机,茶叶需当天采摘、当天制作、当天晒干,才能保证品质,这也是最好的保存和储藏方式。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声名远扬。1990 年紫阳县第一次开办茶文化节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将紫阳茶比作 “国饮新秀”,并题词 “天然富硒紫阳茶”;陕西现代作家贾平凹留下了 “无忧何须去饮酒,心静常品紫阳茶” 的佳句,这些都让紫阳富硒茶名声更加响亮。

谈及如今的机器制茶与以往人工制茶的差异,袁洪均表示,机器制茶解决了劳动力问题,降低了成本,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茶农收入。然而,机器制茶时温热度太高,会破坏茶叶一定的营养成分,口感上也不如手工制茶细腻醇厚。

在交通不便的过去,紫阳富硒茶的销售之路充满艰辛。从西汉晚期开始,紫阳就是贡茶产地,清代中期焕古茶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当时主要依靠汉江水运,将茶叶运往汉中、汉口,但耗时较长。后来,人们复修了战国时代的古栈道,形成了茶马古道,用马帮将茶叶运往汉中,销往大西南。当地曾有 “男不种地,女不织布,昼夜赶制茶叶” 的场景,只为给朝廷赶制茶叶以换取马匹。如今,焕古镇依然留存着与茶马古道相关的遗迹和故事。黄埔境内一处战国时代的古战斗遗址,经当地百姓复修后成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目前政府正在对其进行维修提升,未来将打造成景点,供游客走访参观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大西北的回民尤其喜爱紫阳茶,他们喜欢将茶熬着喝,用来解牛羊肉的油腻,这一独特习俗也从侧面反映了紫阳富硒茶的魅力。

袁洪均退休后长期从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义务为来焕古的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向更多人传播紫阳富硒茶的文化与故事。他对家乡富硒茶的热爱与坚守,深深激励着实践队队员们。

政策赋能产业,未来充满希望

挂牌仪式后,实践队针对国家政策对茶企的支持展开采访。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对茶企的扶持成效。例如,在茶叶种植方面,按标准化管护的茶园每亩有 400 元奖补;企业贷款有贴息;在外开店也有不同标准的补偿。这些政策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动了产业发展。

此次西安工商学院 “秦巴明珠” 实践队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西安工商学院与焕古镇的合作,促进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的对接,为乡村振兴和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队队员们也在此次活动中深入了解了乡村产业与文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焕古镇的茶产业与文化传承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康凯 舒景妍 王娜 韩若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康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