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日清晨,一支由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从曲阜师范大学出发,奔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他们此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深入黄河沿岸村落与河床,通过科学采样、入户调研和初步实验,探究黄河淤积土壤特性,并启动“淤泥新生计划”,探索其资源化利用路径,以实际行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在沉甸甸的行囊里,装着的不是寻常旅行用品,而是专业的土壤采样工具、试管、检测试剂、详实的调查问卷以及记录设备。团队成员们将实验室搬到了黄河岸边,决心将课堂所学与广袤大地紧密连接。

抵达岱岳区后,团队立即投入紧张工作,兵分两路展开实践。一路深入沿岸村落,开展精准入户调研。队员们礼貌叩开村民家门,围绕黄河淤土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村民对淤土处理的传统经验和现实困扰,进行了深入访谈,共完成有效问卷30份。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一手信息,为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和民生视角。一位老农指着雨后板结的土地感慨道:“这土肥力足,就是太‘犟’,庄稼扎根难啊。”这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淤土利用的关键难题。

另一路则直抵黄河河床淤积带,进行实地踏勘与科学采样。 队员们换上胶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踏入松软深厚的淤积层。他们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剖面点,使用专业工具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数十份。每一次下铲,都力求精准;每一份样本的封装与标注,都严谨细致。采集过程中,冰凉的淤泥不可避免地沾满了队员们的裤脚和手臂,这份“泥泞”被他们视为读懂母亲河厚重历史的独特“教材”。通过对淤积层颜色、质地、结构的现场观察和初步记录,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黄河泥沙搬运与沉积的力量。

“实验室里的数据和模型是基础,但只有双脚真正踩进泥土里,双手触摸到样本,听到乡亲们最真实的声音,我们的研究才真正接了地气,有了明确的方向。”团队队长[队长姓名]在现场表示。此次实践的核心目标——“淤泥新生计划”,正是基于前期实验室研究提出的创新构想。该计划旨在通过科学分析岱岳区黄河淤土的理化性质(如有机质含量、养分构成、重金属残留风险等),结合现代土壤改良技术,探索将富含养分的淤土“变废为宝”,转化为高效、环保的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料的可能性,以期服务于当地及更广大区域的盐碱地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从严谨的淤土采样到充满前景的“化废为肥”构想落地,青年学子们的每一步探索都扎实而坚定。他们不仅是在完成一项社会实践任务,更是在国家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以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晨曦中,岱岳黄河岸边,这群年轻的身影忙碌而专注。他们沾满泥浆的胶靴和专注记录的身影,成为了黄河生态保护一线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实践成果,将为后续深入的实验室分析、技术验证乃至可能的试点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