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 (通讯员:李忻岳)跨越2126公里,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山乡,一群青年志愿者的脚步踏上了黄土高坡。7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宁夏队”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张树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16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通过特色课程教学、实地家访调研等形式回应教育难题:如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让山乡课堂也能照进梦想的光?
支教课堂智趣融
支教团队在张树村开展创新教学,将知识趣味化、实用化,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历史课上,《千里江山图》等名画成为时空媒介,引领孩子们领略千年青绿山水;文学鉴赏课通过“名著角色扮演”,让中外经典跃然课堂,播撒文学种子;科学实验课以“力的作用”、“反冲运动”等趣味实验,激发探索热情,推开科学大门。志愿者们特别注重知识实用性:普法课堂摒弃枯燥法条,创新采用“少年侦探团”情景教学,孩子们化身小侦探,在破解“校园失窃案”、“邻里纠纷案”等贴近生活的剧本中,自然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明晰权利与义务;科普课堂则精选动画资源,以震撼视觉和生动讲解,带领孩子们遨游星空,点燃科学好奇。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以精彩形式夯实了知识根基、让孩子们感受知识乐趣,更有效拓展了山区儿童视野,悄然种下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种子。
图为志愿者向学生教授西方文学。 庞静雯 供图
特色社团绽活力
支教团队精心开设系列特色社团课程,助力张树村学生拓展素质。班主任细致摸排每位学生兴趣,精准匹配社团资源,力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音乐社团中,学生们通过学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缶节目,深度感知中国传统乐器“缶”的独特魅力及中华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尾声,童声合唱《北京欢迎你》,“我家种着万年青,开放每段传奇…”唱响了对祖国繁荣发展的真挚自豪。书法社团内,志愿者悉心指导执笔运腕,学生从生疏到渐入佳境。学生崔文轩兴奋展示习作:“老师,快看我进步了吗?”,自信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特色社团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更为其发掘潜能、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平台。
图为志愿者为学生开设书法兴趣班。 李忻岳 供图
实地家访深调研
为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支教团队将深入家访列为实践重点。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行走于张树村的乡间小路,带着责任与关爱,叩响一户户家门。他们与家长倾心交流,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理念、现实困难及对子女教育的期盼。调研发现,暑期成为部分家庭教育的“空窗期”:家长忙于劳作,担忧孩子“放羊”或学业荒废。“娃放假,我们农忙,最怕他野跑耽误学”,一位家长的担忧颇具代表性。针对这一普遍性需求,支教团队迅速与厦门大学派驻宁夏隆德县张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彦贞书记沟通协调,创新性利用村委会活动室设立“暑期自习空间”,并安排志愿者轮值辅导,有效解决了假期学生安全看护与学业辅导难题,填补了服务空白。家访后,团队为每位学生量身优化教育方案。这种“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案回”的模式,高效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桥梁,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深度信任。团队形成的调研报告数据详实、案例典型,为深化闽宁教育协作、优化乡村教育帮扶提供了重要的一线参考。
图为志愿者在村民家家访。 黄立 供图
闽宁协作谱新篇
在张树村,支教团队的温暖不仅照亮了课堂,更延伸至村里的老人。他们专门设立“爱心帮扶站”,聚焦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难题。志愿者们耐心细致,手把手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从基础的微信视频通话操作,避免亲人联络不畅的遗憾;到线上缴纳话费,享受便捷服务;再到识别常见网络诈骗信息,筑牢安全防线。面对独居老人对智能应用的困惑,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图标、每一步操作,切实化解了他们的生活不便。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帮助,正是新时代青年对“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用科技的温度连接亲情,用细致的关怀传递爱心,在乡村播撒下尊老助老的文明种子。
图为志愿者指导老人使用手机。 丁思婷 供图
暮色中的张树村,晚风轻拂,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21天的支教时光,2126公里的山海奔赴,"鹭萌芽宁夏队"志愿者们用知识与爱,在黄土高原播撒希望的种子。从智趣课堂到多彩社团,从深入家访到真情陪伴,这场跨越千里的"萌芽"之旅,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新窗口,更架起了闽宁两地心手相连的桥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来越多这样的"萌芽"故事正在书写,它们如同六盘山下的蒲公英,带着希望乘风飞扬,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