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假社会实践的热潮中,我作为视频组成员,虽未亲临线下实践现场,却依托网络平台与满腔热忱,为山东黑陶、南京绳结、南通珠算、泰州木雕、昆山昆曲、苏州丝绸六项非遗文化搭建起线上传播的桥梁。
实践伊始,配合线下团队完成素材收集是我的重要任务。我认真研读组长列出的拍摄要点,在线上与线下成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素材需求:看到山东黑陶的素材时,会特别留意匠人拉坯的旋转韵律是否清晰;收到南京绳结的画面时,会检查丝线交织的灵动瞬间是否捕捉到位;对于南通珠算,会关注算珠碰撞的声响是否收录清晰;面对泰州木雕素材,会留意刻刀游走时木屑纷飞的画面是否完整;看到昆山昆曲的视频,会留心演员水袖翻飞的柔美是否展现;收到苏州丝绸的素材,会注意面料垂坠时的顺滑光泽是否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如同细心的质检员,力求每一段素材都能精准传递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泰州组实践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的图片。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心怡供图)
当海量素材汇总而来,我便投入到剪辑前的素材整理工作中。我按照不同非遗项目,将素材细致分类、标注,为后续剪辑做好准备。比如把山东黑陶中展现古朴质感的镜头归为一类,将南京绳结里体现手指巧劲的画面单独整理,把南通珠算中指尖翻飞的片段做好标记。对于擅长传递厚重感的组员负责的山东黑陶视频,我会把慢镜头素材优先整理出来;为心思细腻的组员准备南京绳结素材时,会着重筛选适合特写的画面;给负责南通珠算视频的组员整理素材,会特别留意算珠快速起落的片段。
(图为泰州组实践队员在世泽园合照。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徐小闵供图)
剪辑过程中,线上交流群成了我们的“创意工坊”。我积极参与组员们的思路分享,遇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会主动提出想法。比如在讨论昆山昆曲视频剪辑时,有组员纠结镜头切换频率,我结合平时看过的戏曲视频,建议可以尝试根据唱腔的轻重缓急来调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我会认真学习组长对初剪视频的点评,从画面衔接、内容逻辑到情感传递,不断提升自己对视频制作的理解,助力作品完善。
视频制作完成后,推广环节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我协助组长研究各平台特性,为差异化传播策略提供自己的想法:在抖音平台,我会帮忙筛选黑陶开窑、丝绸染色等视觉冲击力强的片段;在微博上,会协助收集木雕匠人、昆曲演员的相关故事素材;在微信公众号专题准备中,会帮忙整理黑陶历史、绳结寓意等资料。
这次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屏幕虽小,却能成为非遗文化的广阔舞台。每一次素材整理、每一次思路讨论、每一次推广助力,都在让这些古老的技艺被更多人看见。未来,我仍愿以屏幕为窗,用镜头为笔,持续记录非遗的传承故事,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撰文:时娜)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