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5日,阜阳理工学院“皖韵润学心,广德传薪火”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广德市桐汭街道红色驿站,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团队以“教育微光”为理念,将非遗传承、心灵关怀、学科创新深度融合,为社区儿童带来一场知识与温度并重的暑期课堂。
图为团队成员展示“竹船” 姚硕博 供图
非遗传承:竹编技艺里的文化根脉
广德素有“竹乡”之称,团队借着这得天独厚的资源,把国家级非遗“明德折扇”的竹编技艺搬进了课堂。当一根根青翠竹篾分发到孩子们手中,好奇与惊喜瞬间点亮了他们的眼眸。在老师指导下,稚嫩的手指从生疏到逐渐灵活穿梭,小船等作品逐渐成型。一位女孩放学后仍埋头制作,不舍离开:“原来竹子能变出这么多宝贝!”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摸到了家乡的文化根脉,还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对“文物回家”的历史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前历史课上聊过的圆明园兽首回归,此刻和手中的竹编技艺呼应起来,让文化保护的意识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扎了根。
图为学生们进行曼陀罗绘画 姚硕博 供图
心灵关怀:曼陀罗绘画中的情绪密码
心理健康课程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另一亮点。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词汇描绘“喜怒哀惧”,再通过曼陀罗绘画来表达情绪。孩子们跟着心情给曼陀罗涂色,白色代表平静,黄色透着欢快,各具特色的色彩,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画像”。之后的黏土情绪脸谱课上,孩子们捏出各种夸张的眉眼嘴角,把说不出的情绪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小作品。这些艺术创作,帮孩子们学会了认识和疏导情绪。
图为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课程 姚硕博 供图
多彩课堂:学科跨界点燃思维火花
为了让课堂不枯燥,团队想出了不少“跨界”点子。英语课遇上科学实验:把红、黄、蓝三种黏土混在一起调出新颜色,孩子们边做边喊 “Yellow and blue make green!”,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色彩原理和英文表达;数学课玩起推理游戏:“数学扫雷” 课上,孩子们化身小探险家,根据数字提示找出 “雷区”,一个平时害羞的女孩解出难题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语文课走进诗意世界:老师扮成 “旅游博主李白”,带着孩子们在诗句里“游遍”大江南北;看电影聊梦想:看完《青春变形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自己想当“科学家”“舞蹈家”,主角小美的故事,还让他们聊起了坚持梦想和家人亲情。
图为队员们参观苏皖合作示范区 广德城市驿站供图
微光成炬:团队凝聚力照亮前行路
五天的课程顺利推进,背后是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的默契协作。每日课程结束后,复盘会雷打不动 —— 灯光下,大家围坐一起,逐节梳理课堂细节:哪个课程环节需要增加趣味性?多媒体设备是否做好双备份预案?针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该如何调整引导方式?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里,藏着对教学效果的较真,更有对孩子们的用心。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总能被团队的默契化解。当个别孩子因兴奋打闹影响秩序时,总有老师轻声引导,另一位则默契接过教学主线,一静一动间稳住全场。团队还特意剪辑了一部短视频,镜头里,有初见时破冰游戏的开怀大笑,有竹编课上孩子们专注的侧脸,更有离别时孩子们紧握奖品时的欣喜…… 每一帧画面,都是队员们用专业与热忱,在盛夏里刻下的成长印记。
临别之际,孩子们围着老师追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声期盼,正是对支教价值最动人的回应。当非遗竹编在孩子手中延续文脉,当曼陀罗画纸释放情感桎梏,微小的教育之光已在桐汭大地上汇成星河。这颗颗童心所映照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乡村振兴路上,青春与希望同频共振的未来图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昱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昱蓉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