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7月25日,阜阳理工学院“皖韵润学心,广德传薪火”社会实践团队8名志愿者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阳光社会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5天的“桐心童梦,快乐启航”暑假成长营支教活动。这场以“赋能儿童全面成长、传承地域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为目标的实践活动,通过趣味课程、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为当地儿童搭建了一座充满温度的成长桥梁,也让大学生在服务基层中收获了深刻的成长体悟。

活动伊始,支教团队便通过破冰活动快速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自我介绍环节结束后,趣味十足的破冰游戏打破了陌生感,孩子们的笑声成为成长营的第一缕阳光,原本略显陌生的孩子们很快敞开心扉,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破冰活动 姚硕博 供图

在课程设计上,支教团队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学习变得生动高效。语文课堂上,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积累词汇;以“李白旅游博主”为切入点的古诗词教学,搭配有奖问答,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趣味数学课则借助数桥、扫雷等游戏,在轻松氛围中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英语课从基础的字母与问候语学起,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孩子们敢于开口、乐于表达。

▲图为团队教授趣味语文课  姚硕博 供图

同时,团队成员也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通过模拟4个生活场景来引导孩子们准确识别并表达自身情绪;随后引入的曼陀罗绘画疗法,让孩子们在涂色过程中觉察内心状态,借助色彩释放消极情绪。不少孩子坦言,从开始的些许浮躁,到后来的专注平静,色彩成了他们理解内心、与情绪对话的桥梁。此外,手工课上的“情绪脸谱”制作,进一步让孩子们通过实践表达情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和孩子们展示作品  李静艺 供图

作为“十大竹乡”,广德的竹编文化是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此次支教将其设为重点课程。支教团队开设了以“非遗竹编承文脉,梦想小船启新航”为主题的竹编小船手工课,孩子们稚嫩的双手握着竹篾,在一次次尝试中感受竹子的韧性,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当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竹编小船完成时,孩子们眼中满是成就感。团队成员笑着告诉孩子们:“这不仅是竹编的小船,更是你们梦想的启航点。就像竹子扎根土地、向上生长,你们的梦想也会从这里出发,越行越远。”小小的竹编船,既让孩子们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更让梦想有了具象的模样,载着童真与向往,从这片竹乡沃土扬帆起航。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竹编小船的制作  姚硕博 供图

爱国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同样贯穿活动始终。爱国教育课上,红色知识问答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大家共同学习五星红旗的意义、党的光辉历程,课前发放的国旗与小贴纸更添仪式感。历史小课堂以“火烧圆明园”和“逃出大英博物馆”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在心中种下守护文化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爱国教育课  姚硕博 供图

活动期间,广德阳光社会服务中心还组织团队成员们前往甘溪国家非遗竹工艺品展示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广德展示中心参观学习。在非遗竹艺品馆,竹篮、竹床、竹制茶具与乐器等非遗竹编工艺品加深了支教团队对当地非遗文化的理解,团队队长表示“每一件竹编都承载着传统技艺的生命力,要帮助孩子们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在“一地六县”,他们深入了解区域协同发展成果。广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区位优势、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的实践,让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区域融合带来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一地六县”合影 肖轩 供图

此次支教活动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与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在知识、能力与情感上得到全面提升,更让他们在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种子。支教团队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

广德阳光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高度评价活动成效:“阜阳理工学院的支教活动以专业和热情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之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这段双向成长的温暖经历,将成为师生共同珍藏的夏日记忆。”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美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美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9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