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蒲公英志愿服务队走进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营盘社区,开展为期14天的“爱心托管班”活动。志愿者们以原创歌曲、非遗拓染和创意绘画为载体,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成长必修课”,探索着新时代美育浸润的新路径。
一首歌,织一个梦:当科学启蒙遇上艺术旋律
“芯是好奇心,途是探索的方向,梦是创造力,织进童年的时光。”
在营盘社区的活动室里,一段清澈的童声合唱让夏日午后意义非凡。这首名为《织梦》的原创歌曲,是本次“芯途织梦·童韵创造”主题实践活动的灵魂,词曲均由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炜钊老师创作。
歌曲构思巧妙,将“电路”、“代码”等科技元素与“蜡笔”、“奇想”等艺术意象融合,变成了一座连接科学与美学的桥梁。歌词用孩童最熟悉的语言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副歌部分“用想象做翅膀,用探索当行囊”,则将科技梦想与艺术的翅膀紧密相连,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
课堂上,志愿者先逐句引导孩子们理解歌词内涵,讲解旋律的情感表达。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跟唱到逐渐放开嗓门,甚至情不自禁地加入自己的手势与动作,整个课堂的氛围被彻底点燃。“我最喜欢‘童韵飞扬’那一句,因为唱起来像在飞一样!”一个孩子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音乐,在此刻成为了激发想象力与自信心的催化剂。这堂独特的音乐课,生动诠释了美育的真谛:它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领与精神的塑造。
一块布,染一片绿:在传统古韵中触摸文化脉搏
如果说《织梦》的歌声代表了面向未来的创新,那么另一堂非遗手工课,则是一次向历史深处的回溯。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将古老的植物拓染技艺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亲手劳作中,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润脉搏。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先展示精美的拓染作品,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拓染背后的文人雅趣与民间巧思娓娓道来,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实践环节充满了自然的野趣与创造的惊喜。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将花叶置于棉布之上,用小锤耐心敲击,亲手将大自然的色彩与形态定格下来。
当孩子们揭开覆盖的纸张,看到自己“复刻”出的自然之美时,脸上洋溢出的自豪与喜悦,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给予的。这堂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明白,美蕴藏于自然,文化沉淀于匠心。在敲敲打打之间,一颗传承文化、尊重自然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种下。
一团泥,塑一个世界:于指尖方寸间释放无限创意
美育的形态是多元的。除了歌声与古韵,服务队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更为自由的创意天地——趣味黏土立体画与七彩绘画课堂。在这里,想象力是唯一的规则。
在黏土与绘画课上,孩子们充分释放想象,将内心的童话世界通过指尖的色彩毫无保留地呈现。志愿者们穿梭其间,既是技法指导者,也是创造力的守护者。这些活动的核心都在于“创造”,旨在锻炼审美意识,更保护了他们宝贵的原创精神和自由表达的欲望。当一个个孩子高举着自己的作品,争先恐后地要求合影留念时,我们看到的是美育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成果——自信的建立与快乐的分享。
教育家蔡元培曾言:“美育者,与智育、德育异,而德育与智育之辅助也。”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的这群青年志愿者,正以他们的青春实践,为这句百年论断赋予了鲜活的时代内涵。他们将美育从殿堂带入日常,化作孩子们指尖的色彩、耳畔的旋律、心中的图景,以一种可感、可知的方式,悄然塑造着下一代的品格与视野。
这堂生动的“成长必修课”,不仅是高校反哺社区的责任担当,更是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一个充满温度的基层样本。当美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懂得欣赏与创造的未来,正在悄然走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娟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