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感先锋”领航工程实践队奔赴山东东营,围绕黄河三角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融合开展为期五天的调研实践活动。
追根溯源:从文化记忆到生态体悟
为探寻黄河文化的生态密码,实践队走进黄河文化馆和鸟类博物馆,感悟黄河文化与生态变迁;对话五四奖章获得者赵亚杰,探讨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新路径;深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亲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成果,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黄河文化馆,通过讲解员的引导与详尽的展板资料,队员们系统了解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变迁与恢复历程。“以前对黄河的印象停留在课本上,今天我第一次感受到她是一条‘活着的大河’”,队员张竞芯在笔记中动情写道。
走入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实践队成员开启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生命“对话”。讲解员介绍,在持续多年的湿地恢复与保护下,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长,东方白鹳繁殖巢数达233个,创下新纪录。“生态连着你我他,湿地是候鸟的家,我们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讲解员的动情陈述让队员们陷入沉思。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实践队与赵亚杰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赵主任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守护这片湿地的“智慧之眼”——黄河口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由此实现了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智慧化监测和管理。赵亚杰说,“平台运行以来成效显著。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鸟类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生态保护实现了从“人巡”到“技防”的历史性跨越”。她还分享了自己11年如一日守在监测一线的点点滴滴。“只有真正热爱,才愿意面对风沙与寂寞。”赵主任朴素的语言打动了所有人。
调研队踏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湿地栈道蜿蜒延伸,护林员一路介绍治理成效:13.1万亩互花米草治理区恢复为原生生态系统,牡蛎礁与贝藻礁屏障再造2.6万亩,1500亩海草床重建使得水质显著提升。在柽柳、碱蓬、芦苇交错生长的区域,队员们亲手触摸湿地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父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钻井采油,如今我们见证它重新焕发生机。”队员林政汝轻抚柽柳枝干,低语道。站在黄河入海口,望着黄河与渤海水体交汇的“黄蓝分界线”,队员们久久伫立。
实践队队员观察湿地植物生长状况 王鑫凯摄
走进一线:在交流与共建中探寻产业绿色转型之路
为学习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实践队员前往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与海洋发展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随后实地考察了三个生态修复样板工程:惠泽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示范区和明源闸西北碱蓬修复区,探索绿色产业融合路径。
在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实践队与多位负责人座谈交流。刘艳芬主任系统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路径,从控源截污、水系治理到生态屏障构建,一套完整的“组合拳”正在发挥实效。董洁主任特别提到,东营近年来引入红树林、海藻床等多元生态因子,实现系统修复;同时推动企业与科研力量深度协同,探索“技术+市场”双驱动路径。刘强主任以“金泥湾生态旅游区”为例,分享了“生态+产业+旅游”一体化发展经验。
实践队到访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进行座谈 王鑫凯摄
在惠泽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实践队实地了解“湿地+水产养殖”模式。该基地在保留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口大闸蟹品牌,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共赢。在这里,实践队还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励行,向盐而生”团队交流了盐碱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实践队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合照 王鑫凯摄
在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示范区,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的融合模式。负责人介绍,以往为防止高温致死,需大量铺设遮阳网,而如今光伏板既遮阳又发电,实现能源与农业的高度协同。“水更清,鱼更肥,电也稳定。”这就是绿色科技带来的综合效益。
通威“渔光一体“项目负责人(左一)与实践队交流 王鑫凯摄
最后,队员们走进明源闸盐地碱蓬修复区,了解碱蓬的生态修复作用。队员们穿上胶靴深入盐碱地,拨开泥土细看根系结构。随行老师讲解道:“碱蓬是一种顽强的先锋植物,它的根系可以改善盐碱土壤,为后续植物群落奠定基础。”“它红时似火,绿时如玉,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守望者。”韩含的话,表达了所有队员的共鸣。
实践队员观察碱蓬的生长习性 王鑫凯摄
此次调研,正是一次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有力实践,是石大学子服务国家需求、躬身科研报国的生动体现。未来,“智感先锋”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依托专业背景,参与更多国家级生态实践项目,在黄河流域的时代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绿色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文凯、张竞芯、林慧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