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京心护航”实践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结合暑期托管项目开展以“绽放在檐头上的艺术之花——瓦当”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面向留京务工人员子女,普及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了解与兴趣。
“京心护航”实践队是北京科技大学“心路实践团”旗下的重要子队,作为“北京市重点服务志愿项目”的组成部分,团队聚焦“关爱留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需求,开展包括学业辅导、素质拓展、文化体验在内的多样化社区实践服务。本次走进青龙桥街道开展系列暑期托管活动,正是学校持续推进实践育人与社区联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瓦当艺术”主题活动中,实践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走近传统建筑艺术,通过讲解、观摩、实践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瓦当的起源、功能、发展历程以及制作工艺,并亲身体验了瓦当拓印技艺。
活动伊始,讲解员以故宫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瓦当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她指出,瓦当是古代建筑中位于屋檐前端的瓦片,不仅具备防水排水等实用作用,同时也承担着装饰建筑、表达吉祥寓意的功能。在建筑美学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过程中,瓦当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建筑构件。
图1:讲解员在说明瓦当的基本概念 李宁摄
图2:孩子在认真听讲 李宁摄
随后,讲解员带领孩子们追溯瓦当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西周时期的素面瓦当,到汉代广泛使用的纹饰瓦当,再到明清时期的定型与普及,瓦当作为传统建筑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国古代工艺水平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貌。讲解中还展示了多种典型图案的瓦当模型,包括朱雀、玄武、游龙、白虎等,帮助孩子们直观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
图3 瓦当模型 李宁摄
在介绍制作流程环节,讲解员系统阐述了瓦当的成型与烧制过程,包括选材、制坯、雕刻、晾晒、烧制等步骤,强调了古代工匠在每一个细节上的精细操作。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瓦当模型,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技艺中“工”与“艺”的统一。
图4 讲解员在为小朋友展示瓦当模型 李宁摄
图5 讲解员在给小朋友讲解拓印步骤 李宁摄
体验环节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了瓦当拓印操作。他们将宣纸平整地铺在带有雕纹的瓦当上,用沾有朱砂的纸团轻轻拍打,随着图案逐渐显现,一个个造型生动、线条清晰的拓印作品跃然纸上。孩子们在完成拓印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现场氛围轻松活跃。
图6 大家一起进行瓦当拓印
活动最后,志愿者为每位参与者拍照留念,并将部分拓印作品进行集中展示。本次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增强了动手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图7 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拓印
据“京心护航”实践队队长介绍,文化素养类课程是本次托管服务中的重点模块之一,后续团队还将围绕非遗技艺、科学探索、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系列课程,努力为留京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安全、有趣、有成长空间的假期环境。
本次“瓦当艺术”主题活动,体现了高校服务社区、文化育人的多重功能,充分发挥了学生实践队在社区教育支持中的积极作用。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将继续探索高校与社区联动的育人模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地方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助力社区教育资源优化与青少年全面发展。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