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陈声豪)近日,武夷学院“延韵知行”实践团队深入南平市延平区,开展了为期一月的“探寻英雄足迹,传承家国情怀”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史料研读、非遗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系统挖掘郑成功与延平的历史渊源,解码地方文化基因,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文旅融合贡献青春力量。

踏访英雄故地,触摸历史温度

在延平区博物馆,实践队重点考察了“郑成功与延平”专题展区。馆长王芳介绍,馆内珍藏的郑成功部将使用过的腰刀、战船模型等文物,印证了延平作为“郑成功抗清根据地”的历史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成功曾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这一封号与延平的地域关联,让英雄精神在此扎根更深。”队员陈雨桐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展柜里那封郑成功写给延平百姓的《安抚告示》复制品时,‘保家卫国’四个字变得格外厚重。”

图为实践队员于延平博物馆 通讯员 张玉青 摄/提供/供图

解码文化基因,活化传承形式

除了历史遗迹,郑成功文化在延平的民俗、非遗中亦有生动体现。实践队走进延平区大横镇,探访了省级非遗“延平战胜鼓”的传承人张木根。68岁的张师傅带领队员们体验了鼓乐表演:“‘战胜鼓’源于郑成功军队的出征鼓点,节奏激昂,寓意‘旗开得胜’,如今成了节庆时的表演项目。”队员们跟着鼓点练习,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于走访民间 通讯员 张玉青 摄/提供/供图

体验文化创新传统现代融合

在郑成功文化主题街区,实践队员们被这里匠心独运的设计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街区以成功战船为主造型,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延平印记"、"精神传承"、"两岸融合"三个主题板块,生动展现了郑成功在延平的足迹与贡献。这种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旅体验的创新做法,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于郑成功文化主题街区 通讯员 张玉青 摄/提供/供图

诗联长廊回响,笔墨之外传承

位于延平区九峰公园的“郑成功诗联长廊”,是当地今年刚建成的文化地标,长廊汇集了郑成功在延平期间创作的18首诗词、6副楹联,由本地书法家题写后镌刻于青石之上。在郑成功诗联长廊,团队成员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长廊内展示了许多与郑成功相关的诗词楹联,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同学们还邀请了延平文学协会负责人在诗联长廊中进行志愿讲解,向同学们介绍郑成功与延平的历史渊源,讲述诗联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郑成功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于郑成功诗联长廊 通讯员 张玉青 摄/提供/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延平的历史文化,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和传承地方文化,用实际行动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实践团队还计划将此次活动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举办展览、发布文章等形式,向更多人宣传延平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9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