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桑梓情深,青春助航”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四名法学院学生,带着专业知识与乡土情怀,踏上了这片以渔业为生的土地。为期数日的实践中,他们深入鱼塘畔、走进养殖户、驻足村委会,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脉搏,以法律专长守护渔民的生计,为金山堡村的渔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一、深耕实践沃土,为传统渔业插上“云翅膀”

金山堡村的清晨总是伴着鱼塘边的蛙鸣苏醒。实践团抵达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咱们的鱼品质好,但就是卖不远,外地客商压价厉害。”养殖户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困扰。通过走访30余户养鱼户、座谈村两委干部,实践团发现,当地渔业仍依赖线下批发、熟人交易等传统模式,电商渠道几乎空白,优质“金山鱼”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针对这一痛点,实践团发挥现代营销思维,为村民量身定制“触网计划”。

法学专业的同学们虽非电商科班出身,却凭借自学的线上运营知识,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电商平台。在鱼塘边的树荫下,他们拿着手机演示:“王大叔,您看这样拍鱼跃出水面的视频,配文‘从鱼塘到餐桌,新鲜直达’,肯定能吸引下单。”从产品主图拍摄技巧到物流包装防潮设计,从抖音直播话术到拼多多店铺运营规则,实践团成员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

为解决包装难题,他们设计出印有“金山堡生态鱼”字样的环保泡沫箱,内置冰袋保持鲜度;针对物流时效,联系当地快递点协商开通“渔业专线”,确保鲜活水产品48小时内送达周边省市。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以前只会蹲在市场等客来,现在跟着大学生学直播,昨天刚发了三单到沈阳,这日子有奔头了!”

二、普法精准滴灌,筑牢渔业发展“法治盾” 

“签承包合同时没细看条款,到期后鱼塘被收回,投入的鱼苗钱都打了水漂。”曾吃过亏的养殖户张大哥的经历,让实践团意识到法治护航对渔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村委会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讲座就此展开,闻讯而来的渔民坐满了屋子,连门口都站着旁听的村民。

讲座聚焦渔民最关心的三大问题:渔业承包合同、资源保护法规、生产保险政策。“承包合同里‘违约责任’这一条必须写细,比如遇到旱灾导致减产,损失该由谁承担?”实践团成员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用当地真实案例拆解合同“陷阱”,列出“必须明确的五个条款”。针对渔业资源保护,他们讲解了禁渔期规定、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用周边村落因过度捕捞导致鱼群锐减的案例警示大家:“护水才能护生计,保住生态才能保住饭碗。”

互动咨询环节更显热闹。“我家鱼塘去年遭了台风,损失好几万,能报保险吗?”“隔壁村往水里排污水,该找哪个部门?”同学们记录下来,对照《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给出解决方案,并整理成《渔民维权指引》发放到户。村支书感慨道:“这些孩子讲的法,都是咱渔民能用得上的‘实在理’,比念条文管用多了!”

为巩固普法效果,实践团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法律角”,留下联系方式供村民随时咨询。离开前,他们收到养殖户送来的锦旗:“青春普法暖民心,法治护航渔业兴”,字里行间满是淳朴的谢意。

  三、守护生态底色,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

“这水要是坏了,咱祖祖辈辈的养鱼营生就断了。”在与老渔民的交谈中,实践团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对渔业的重要性。金山堡村虽未出现严重污染,但养殖尾水直排、生活垃圾入塘等问题已初现端倪,成为制约发展的隐忧。

 为此,实践团策划了“护水行动”。他们制作《水体保护科普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鱼塘循环养殖技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村口张贴宣传海报,呼吁“护好一塘清水,守好全家生计”;组织村民代表参观周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实地学习尾水净化设施的搭建与使用。

 养殖户们的观念渐渐转变。曾经随手往塘里扔饲料袋的刘大叔,如今主动捡拾起水面漂浮物;几户村民联合起来,计划共同出资修建沉淀池。“以前觉得鱼养大卖了就行,现在才明白,水好鱼才能好,日子才能长远。”村民们的话,道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

四、青春宣言:以法律之力,续乡村新篇

离开金山堡村时,鱼塘里的鱼正欢快地游动,仿佛在向这群青年挥手告别。实践团的同学们或许未能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但他们用专业知识点亮的希望、用真诚付出播撒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

金山堡村的波光里,映照的不仅是鱼塘的倒影,更是一代青年的担当。当法治的阳光照亮乡土,当电商的翅膀助力腾飞,当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金山鱼”必将游向更广阔的天地,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也必将留下更多青春的色彩。

撰文 | 冯梓庭

图片 | 田昀霏

审核 | 刘皓如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庭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冯梓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