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陈燚) 当00后大学生遇见非遗技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遗韵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东湖街道龙船坞社区工坊,专访“浙派好礼”杭州布老虎非遗传承人韩莉萍老师,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杭州布老虎独树一帜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观摩布老虎成品。通讯员 陈燚 摄

走进工坊,映入眼帘的就是五颜六色且精致可爱的布老虎,一种传统的喜庆意味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联想到几百甚至千年前,我们勤劳的祖先也曾一针一线为家中孩童缝制布老虎,这项技艺延续至今可能会有人发问,布老虎的魅力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韩老师是这么解答的:“杭州布老虎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在全国的布老虎种类里是独树一帜的,是乡村的布老虎走进城市,是经过我们的改良之后更符合城市年轻人品味的布老虎,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千变万化,但却让人一眼就能体会到它丰厚的底蕴。”

▲图为布老虎各系列展示。通讯员 陈燚 摄

根据实践团成员的了解,杭州布老虎还有一项独特的优势就在于其采用临平的特色绸缎,其纹样品种更是全国仅有。这位传统的非遗人并没有将眼光局限在从古流传至今的技艺上,而是企图开拓思维为这项非遗技艺寻找一条适合在21世纪的今天“活”下去的道路。


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铁娘子!

在与韩老师的谈话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对其团队成员有了初步的了解。一开始韩老师戏称她的团队成员都是“铁娘子”,实践团成员只当玩笑,但当真正了解到这个团队的故事,才真正理解了“铁娘子”的含义。这个团队平均年龄较高,每个人都已历经尘世的沧桑,却仍将内心的一隅真挚留给布老虎,正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让非遗“活”下去的重要性。

▲图为韩老师团队成员介绍。通讯员 陈燚 摄


让非遗“活下去”,让遗韵响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韩老师。通讯员 陈燚 摄

在对韩老师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这项技艺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变现难、传承难。学会这项技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投身于非遗事业不仅因为不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去学习,还因为即便学成归来,布老虎这类手工制品相对高昂的价格也让其市场受众范围太过狭小,甚至难以解决传承人的温饱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韩老师整理双语版非遗资料。通讯员 陈燚 摄


共富助力:东湖平台架起传承之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湖就业共富平台的推广支持下,韩老师的布老虎作品正通过平台推广、文创市集等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非遗要传承,更要创新,感谢年轻人为传统手艺注入新活力!"韩老师感慨道。

▲图为韩老师创新的虎头鞋。通讯员 陈燚 摄

▲图为韩老师创新的手工香囊。通讯员 陈燚 摄


一针一线皆是情,一代一代表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与韩老师在东湖就业共富平台龙船坞社区工坊合照。通讯员 陈燚 摄

“遗韵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根本宗旨就是寻找这些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遗韵”,并用自己的方式让它们重新发出新声。因此团队成员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韩老师整理了双语版非遗资料,并此话面向年轻群体的文创设计方案。并向韩老师提议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爱上这项技艺。真正帮助这项拥有独特魅力的非遗技艺“活下去”,再“走出去”。

当青春创意遇上古老技艺,非遗传承便有了无限可能。

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守护传统文化的行列,让匠心永续,让非遗新生!

撰文 | 陈燚

图片 | 陈燚

审核 | 郑梦璐 陈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