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6月28日讯(通讯员 郑林雅)6月28日,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学生陆垠蕾、何英姿、高文谨等人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挖掘之前并未关注到的传统纹样漏洞。该实践为完善先前团队研发的“纹彩飞扬”智能设计系统收集珍贵素材,通过勾连传统纹样状况与现代服饰样态,为时尚文娱产业提供更加智能化、迅速化的参考方案,令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指尖与丝线的碰撞:博物馆中的纹样观察记
团队首先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刺绣工艺区,坠入用丝线编织的秘境。大致浏览各类纹样后,团队着重选取了几种精美却不再广泛运用的绣法进行深入观察分析,比如打籽绣的牡丹,清代的网绣玉兰和宋代的长短针松针等等。不同的针法通过不同的丝线缠绕方法和色彩丝线选择,展现出不同的纹样意境。
同时,团队成员对参观人员进行了采访调查。面对“是否愿意购买融入馆藏纹样的现代服饰”的提问,受访者们展现出强烈的热情。热爱古风的年轻女孩毫不犹豫地表示“很愿意购买”,而那位专程与同事前来寻找灵感的设计师,在欣赏过一件繁复的“清代缂丝龙袍”后,更坚定了将传统精髓融入当代设计的信念,她坦言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看一些传统纹样,对服装起到帮助”。可见带有传统纹样的服饰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设计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契机,希望能够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保留传统服装厚重感的同时呼应现代审美语境的轻盈。
一位艺术系的女大学生在一幅宋代抽象虎纹织锦前久久驻足,她惊叹于纹样“没有勾勒完整轮廓,仅靠花纹就把老虎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巧妙构思,更被解说牌上揭示的纹样背后“家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深厚寓意深深打动。她认为,正是这种承载着古人期许与智慧的文化内涵,赋予了纹样超越装饰的灵魂,极大提升了其魅力。越来越多的人被传统纹样的美学所打动,这类服饰不再仅仅是一种穿搭选择,更是与历史共鸣的生活方式。
图为实践成员采访一位设计师
丝线上的危机:传统纹样的当代困局
虽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传统纹样的现代价值,但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市面上现有的融合设计比较少。一位追求时尚的男生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他见过的一些产品“比较生硬”、“生搬硬套”,特别是材质与纹样风格的不协调令人遗憾。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传统刺绣的艺术表现力高度依赖于手工操作的独特性,导致机械复制面临技术瓶颈,难以真正展现传统纹样的美感。以打籽绣为例,其形成的凸点结构源于绣娘手部施力的动态变化与丝线捻度的自然差异,凸点的高度、密度及空间分布都随机分布,此类非线性、非参数化的形态特征才是这类绣法的关键,无法通过预设算法完全模拟。网绣工艺同样也是如此,网格单元的边长、网孔形态及整体弹性模量都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受面料自身物理属性影响,又与绣娘的操作习惯密切相关。现代的机械复制完全是一种固定的精准控制,无法真正传递出这类技法的神韵。
除了绣法面临传承危机,检测显示40%丝织品染料持续褪色(如缂丝梅花茜红色五年间消退23%),需加快数字化采集。升级纹样方面的复制与采集技术,实为刻不容缓之务。
图为博物馆内各类绣法展陈
用算法突围:传统纹样的新可能
在传统纹样无法被机械完全复制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希望通过其它方式帮助手工绣法传承。汉代一件看似素雅的褐色织锦在紫外线灯下骤然浮现出菱格纹,“这是古代‘隐花’工艺,利用经纬密度差异形成暗纹。”团队负责人陆同学分析道,“团队计划联合材料实验室,开发紫外感光智能面料,用户可通过‘纹彩飞扬’APP控制花纹显隐,大大减小传统纹样的复刻难度。”
针对濒危的罗地印金纹样,团队认为可以采用激光雕刻转印技术。将残片纹样经AI修复后,用激光在合成丝绸上精准蚀刻出金菊轮廓,再填充环保金粉。“精度比手工还高,且能保留原作的纤细笔触,不会显得僵化。”
面对丝织品染料持续褪色问题,“纹彩飞扬”软件会继续加快数据化采集,捕捉不同染料成分和不同织物的差异化特征,迅速构建染料谱系。除了采集之外,还会针对染料的褪色趋势进行预测,为使用者提供完善的染料模型。
图为罗地印金菊花(清代襟缘)
让古纹苏醒:实践维度下的传承哲思
传统纹样要想从博物馆的珍宝展柜走向日常衣着困难重重,但却是当代文化传承者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这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学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找到古今对话的语言。打籽绣的随机感或许难以复制,但可以转化为AI算法中帮助设计者厘清刺绣难点的清晰模型;褪色的染料虽然无法复原,却能通过数字技术建立"色彩演变谱系",成为动态的文化记忆。
图为成员在博物馆正门合影
“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文明传承的接力。”其中一位成员说出了团队中所有人的心声。
“纹彩飞扬”软件的创新实践不仅能向设计师展现技术赋能的可能性,更有助于中国传统纹样美学重新焕发生机。这场博物馆里的社会实践清晰地揭示:那些沉睡在展柜中的古老纹样,正渴望着以更灵动、更创新的姿态,跃动于当代人的衣襟之上,续写新的文化篇章。(撰稿:郑林雅 图片:吴佩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林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林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