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郭杰)2025年7月中旬,烈日灼灼。走进广州花都新雅街云峰社区的一栋两层小楼,却是另一番宁静温暖的景象——这里,是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亦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地。
▲图为志愿者参与孩子的感统训练课程场景
与传统印象中“支教+走访”的三下乡不同,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陪伴服务,更是一段关于理解、尊重与接纳的心灵对话。
“这堂课我们不上AI,也不上非遗,就坐下来陪他们拼图、画画、晒太阳。”这是实践第六天志愿团队交流会上的一句话。没有炫技,没有硬塞“教学成果”,反而成了孩子们最放松、最真实的时光。
机构里的孩子,大多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语言迟缓或感统失调。他们有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外界回应极少;有的则异常敏感,对突如其来的响声甚至灯光都有强烈排斥。在这里,热情洋溢的讲课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温柔、稳定、等待,才是最珍贵的陪伴方式。
志愿者小周清楚记得第一天进机构时的一幕:“我们进去时,小朋友都躲在教室角落,没有一个敢主动靠近我们。后来我们站在角落不动,等他们慢慢靠近,有个小女孩抓住我衣角,小声说了一句‘哥哥’。”
也是在这堂没有“教学计划”的自由活动课上,志愿者童安发现了8岁的小灏有着极强的观察能力。“他虽然话很少,但我们几个背了不同颜色的志愿者背包,他很快就能分清,并准确地指认出来。”
▲图为志愿者同吊床里的孩子玩耍场景
从第二天开始,志愿者们便自发地将“陪伴课”设为每天下午最后一节固定安排。有人负责画画,有人负责讲故事,还有人陪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甚至只是并肩坐着,看蝴蝶飞过。最初不敢开口的孩子,逐渐开始学着说出“太阳”“蝴蝶”“姐姐好”;最初不愿接触的孩子,也学会主动拉起志愿者的手。
在一次“音乐感统训练”中,志愿者思颖用尤克里里弹奏简易旋律,孩子们围坐一圈,跟着节奏轻轻拍手,虽不规整,却充满韵律。一位此前从未张口的男孩,突然发出模糊的“啦”,顿时所有人都停下来,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掌声。
这些细微的变化,没有数据,也难以“量化”,却是孩子们打开世界的第一步。而志愿者们也在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成长。
▲图为志愿者在辅助机构特教老师开展感统训练
“我学的其实是Java和数据结构,之前根本没想过要跟特殊儿童打交道。”21岁的郭杰原本对这段实践期待不大,直到有一天他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我们一个人带一个孩子,孩子不会包,就用小手一直摸面皮。我当时挺着急,后来索性不教了,就陪他慢慢地折。他最后居然自己弄出了一个三角形的饺子,超级高兴。”
也正是在那天晚上,志愿者们围坐开了第一次“情绪交流会”。大家谈起与孩子们相处中的感动、无力、焦虑和反思,不少人湿了眼眶。
“我们并不是来拯救谁的。”带队的潘田海老师说,“真正的阳光助残,绝不是将他们‘改造成常人’,而是去理解他们的差异,让他们被看见,被接纳。”
在这12天里,志愿者们没有被任务卡框死,而是不断试错、调整。从“教学任务表”变成“陪伴记录本”,从“课程汇报图”变成“孩子进步日记”。他们记录下孩子第一次发音、第一次握住铅笔、第一次叫出“姐姐”……那不是完成了“指标”,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连接”。
其中,一位来自大数据学院的志愿者在临别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以为是来帮忙的,最后却被这群孩子治愈。”
▲图为孩子向志愿者分享自己的零食
最后一天离别时,小雨刚停,院子里蒸腾起潮湿而柔和的雾气。孩子们为志愿者戴上自己亲手折的纸花环,咿咿呀呀地喊着“哥哥姐姐再见”。那一刻,仿佛整个夏天的热烈与柔情都汇聚于此。
这场看似平凡的阳光助残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展示,也没有媒体争相报道,却在志愿者与特殊儿童之间,悄然搭建起了一座座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而这些桥梁,也许正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