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沈卓妍) 在融合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实践路径,正引发教育、心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今年暑期,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赴广州市花都区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围绕“AI互动课堂”的主题展开了为期十二天的驻点式服务,尝试以技术回应现实教育困境,为特殊儿童打造一条全新的认知发展通道。

▲图为“e家天使”实践团志愿者正在开展AI体验课程。

与以往的“支教型”服务不同,该团队更像是一支集策划、研发、执行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开发组。实践初期,团队通过与机构康复教师多次访谈,深度了解特殊儿童在语言发育、注意力维持、感官刺激等方面的实际挑战,决定基于开源语音识别与图像生成平台,自主开发一套可调节难度、能进行现场反馈的互动型教学模块。

开发过程中困难重重。初版语音模块在识别非标准发音时频繁失灵,造成现场反馈内容混乱,孩子产生焦虑。为解决这一问题,负责语音处理的两名志愿者在测试30余组训练参数后,成功将识别敏感度有效提高,并引入“关键词补偿逻辑”,使系统能够更容错地处理儿童发音。同时,为了防止AI生成内容过于复杂导致注意力分散,团队特地为画面设计设定“儿童友好度过滤机制”,限制角色数量与背景变化频率。

▲图为“e家天使”实践团志愿者开展AI体验课程。陈少仪 摄

上线初期,课堂依然出现意外。有一次,一名孩子在语音互动中提到“火车”,AI却调用了“火车相撞”的画面,导致该儿童情绪失控。事件发生后,课程组立刻暂停全体生成权限,次日推出人工审核词库机制,将所有关键词与其联想图像一一核查,排除负面、惊悚、模糊内容。此举大幅提升了系统稳定性,获得机构教师的高度肯定。

▲图为孩子和志愿者开心击掌场景。何思颖 摄

课程实施进入正轨后,志愿者逐渐将角色从“讲解者”转为“参与者”。在一次“AI讲故事”课上,一位平日较少开口的男孩尝试表达“小猫捉老鼠”的故事情节,志愿者敏锐捕捉到孩子反复使用“窗户”一词,便将故事情节引入“猫藏在窗台后”,孩子在随后的故事中成功添加多个句子,课后教师惊讶于其语言组织能力的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志愿者们在实践中逐步将AI工具拓展至教学以外的辅助康复训练环节。例如:情绪识别反馈模块,用以帮助儿童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匹配应对策略;动作模仿游戏,借助摄像头识别动作准确度,引导儿童完成拍手、转身、跳跃等组合动作;节奏模仿互动板,则利用节拍器与灯光节奏帮助训练听觉敏感性和动作协调性。

▲图为“e家天使”实践团召开讨论会分享心得。石岩 摄

整个项目执行期间,每天晚上团队都会召开总结会,复盘当天课堂表现并将儿童语言片段、行为反应记录入档,作为后续模型微调的重要数据。带队教师表示:“技术只是表层,真正关键的是对儿童的细致观察与理解。只有建立在科学与人文基础上的AI课程,才真正具备教育价值。”

一位参与开发的志愿者在心得中写道:“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展示科技成果,而是在不断试错中,理解孩子、调整系统、再理解孩子。每一次交互,其实也是一次技术的成长与教育的延伸。”

▲图为机构学员小曼(化名)体验AI创作故事动画。陈子皓 摄

临别前的最后一节AI体验课上,一群孩子围在屏幕前看着自己参与生成的故事动画——有的笑、有的指着角色欢呼、有的悄悄模仿台词,像在参与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剧。他们可能并不理解AI的工作原理,但他们确实因为这门课而愿意表达、尝试与他人互动。对这些孩子而言,这或许就是AI最大的意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卓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卓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