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吉林农业大学“微芒铸红”志愿团积极响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赴吉林省长春市开展非遗寻根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吉林省工艺美术馆、南关区文化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场所,用青年视角触摸黑土地上的千年文脉。

图为吉林农业大学“微芒铸红”志愿团赴吉林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合照

吉林省工艺美术馆:松花石砚里的“山骨”与匠心

6月26日上午,志愿团成员推开省工艺美术馆厚重的木门,松烟墨香与木屑的清甜交织扑面而来。三楼“松花石砚专题展”内,17方砚台在柔和光线中静立,灰青色石面的乳白脉络如灵动细龙蜿蜒,每一道刻痕都带着岁月的沉淀。“这方‘双龙戏珠’砚,是用长白山深处的松花石雕刻而成。”展厅讲解员站在展柜前,指向砚背的山峦纹路,“工匠要先观察石头的自然纹理,再顺着脉络下刀,把山的灵气揉进方寸之间。”团队志愿者们围在旁边,盯着砚台上的龙纹,指尖轻轻划过玻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挥刀时,刀锋与顽石搏斗的震颤。

图为“微芒铸红”志愿团赴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参观非遗展品

窗边的一幕让成员们驻足良久:阳光穿过蒙尘玻璃,在72岁陈先生佝偻的脊背上镀上金边。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握着狼毫,在宣纸上沙沙游走,笔锋起落间,一幅“松鹤延年”渐渐成型。“陈老爷子每天都来,说这儿有‘文气’。”工作人员一边更换展签一边介绍,“他常说,文化馆不是放古董的地方,是让老手艺‘活’着的家。”志愿者们望着老人的背影,忽然懂了——那些静静陈列的砚台,不是标本,是等待被倾听的故事。

南关区文化馆:玉雕与古筝的“生命”对话

27日下午,志愿团来到南关区文化馆地下宝库。当展柜暖灯亮起,省级非遗“赵氏古筝”静卧在绒布上,琴身的松鹤刻纹依然清晰,琴弦虽已松弛,却像在等待再次发声。“这把琴是赵师傅的心血,十余年的岁月雕琢,终于把琴做‘活’了。”文化馆负责人摩挲着琴尾的刻痕,语气里满是敬意,“他常说,制琴不是做家具,得摸着木头的心跳——每一块木板都有自己的性格,顺着纹路走,琴才会唱出最动听的歌。”志愿者们轻轻虚按琴轸,耳畔仿佛响起《高山流水》的余韵,穿过三十年时光,传到赵师傅的耳边。

一道莹白的光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展柜里,一座藤蔓造型的玉雕正流转着温润光泽,冰裂纹如松花江初春的冰凌,每一道纹路都像刀锋在玉石上跳的芭蕾。“像不像咱家窗上的霜花?”团队中黑龙江籍成员胡师源双手紧紧贴在玻璃上,仿佛能摸到玉中的北国风雪。“这是玉雕传承人刘老先生的作品,用的是松花江籽料。”解说员倾心介绍,“玉雕不是把石头变成别的东西,而是把石头里的灵魂唤醒——这冰裂纹,昭示着我们东北人不屈不挠的性格。”志愿者们围成圈,屏息凝视着玉雕,温润的凉意透过玻璃传来,心底泛起暖流——匠心,能让石头长出心跳。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石镰与种子的“时空接力”

图为“微芒铸红”志愿团赴吉林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参观非遗展品

29日上午,志愿团走进吉大考古博物馆。“农耕起源”展区的冷气让人微微一颤,但成员们的热情被眼前的展品点燃:一把新石器时代的石镰静静躺在玻璃柜里,半月形石刃已崩出缺口,把手上的深褐色沁痕如干涸的血,仿佛还沾着五千年前黑土地的泥土。“瞧,这是祖先用来收割粟米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成员霍欣然指着一把石镰,手中比划着收割的动作,“五千年前,他们握着这样的石镰,在黑土地上种下第一粒种子,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粮食。”展柜里炭化的黍粒静静躺在陶瓮残片旁,其间还有一件锈迹斑斑的战国铁耒。“这些黍粒有五千年历史,和现在的小米是同一个祖先。”成员王涵凑上前,眼睛里泛起泪光,“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序的玉米基因,就是从这些古老种子里来的——它们穿过时空,仿佛向我们诉说:我们是大地的孩子,根在黑土地里。”

文化馆门廊下:剪纸里的“春天”传承

27日傍晚,志愿团来到文化馆门廊下。剪纸传承人王女士正坐在小马扎上,教几个孩子剪窗花。她的手指虽布满皱纹,却像年轻人一样灵活,剪刀开合间,一张红纸很快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梅花鹿,随风飘落的纸屑如雪花般在王女士洗得发白的布鞋上留下岁月的印痕。志愿者们举起相机,取景框里,老人的白发、孩子的羊角辫、手里的红窗花,还有远处展柜里的玉雕,汇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老手艺是火种,得捧在手心里传。”传承人王女士忽然抬头望着志愿者,眼睛里满是期待,“你们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把这些老东西传下去,就像春天的鹿,带着希望跑。”

归程:星光下的传承誓言

志愿者们乘大巴返程,窗外黑土地翻滚着绿浪,有人哼起了东北民谣。歌声中,几日的实践情景在成员们脑海里闪回:松花石上的刻痕、古筝弦上的余韵、石镰上的沁痕、剪纸里的梅花鹿……最后,所有画面都定格在王女士的那句箴言里:“老手艺是火种,得捧在你们青年人手心里传。”

星光落满归途,十双年轻的手叠在一起,掌心的温度融化了一天的疲惫。成员胡浩冉望着窗外的星空,语气坚定,“我们要把这些火种捧在手心里,传给更多人。”志愿者们望着彼此,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他们知道,真正的传承才刚刚开始——当农业的根须深扎进文化的厚土,当年轻的手接过古老的火种,那些微弱的芒,终将汇成破晓的暖阳,照亮黑土地上的千年文脉。(通讯员 陈李铭 霍欣然 王涵 贾琳诺 胡浩冉 郭澎佩 冯宇昆 单孟丹 唐小娇 胡师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李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李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