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农业大学青年学子组成实践团队,走进长春新区展览馆、长光卫星基地、长春规划展览馆及双阳梅花鹿博物馆,通过实地探访解码长春发展脉络,感受城市蜕变中的科技力量、规划智慧与产业活力。

长春新区展览馆:九年蝶变中的科技温度玻璃幕墙折射着现代光影,长春新区展览馆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诉说一场跨越九年的蜕变。2016年获批时的荒地村落图景,与2024年317家高新技术企业扎根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新区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在生物医药展区,某企业的PD-1单抗研发故事令人驻足。展柜里整齐排列的17版实验记录册,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实验数据,从最初的失败记录到最终的成功突破,每一笔都浸透着科研人员的执着。旁边陈列的政府扶持政策文件显示,仅研发补贴就高达3000万元,政企携手的力量在此刻清晰可感。而当团队成员看到人工智能客服用地道的东北话与前来参观的老人流畅对话,耐心解答医保政策时,突然读懂了科技不止有冰冷的代码,更有直抵人心的温度。

图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在长春新区展览馆了解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

长光卫星基地:白杨林下的航天传承穿行在长光卫星基地的白杨林间,航天梦的轮廓愈发清晰。“这颗卫星在300公里外的轨道上,能清晰看清地面报纸的标题,而且国产化率达到92%。”研发专员的介绍让计算机专业的小王难掩激动:“课本里抽象的遥感技术,原来能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洪灾监测、粮食产量估算,科技的力量真的能守护万家灯火。”科普教室里,小学生们组装卫星模型的欢声笑语感染了在场所有人。团队成员主动协助辅导员开展互动教学,当听到孩子脱口而出“长大了要造卫星”时,大家真切触摸到了科研精神代代相传的力量。基地内“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卫星研制的高地,更是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摇篮。

长春规划展览馆:巨型沙盘里的城市脉络站在长春规划展览馆的巨型沙盘前,整座城市的生长轨迹尽收眼底。这座按1:1200比例还原的模型,清晰呈现了从伪满时期失衡的功能分区,到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局的工业版图,再到如今“一主六双”的未来发展蓝图。规划师的细致讲解,让同学们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有了全新认识。“在调整公园绿地比例的模拟系统中,屏幕上实时弹出的周边房价波动预警,突然明白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深有感触。团队还幸运地参与了旧城改造方案的讨论,提出的“保留工业遗产建设文创园”建议,因兼顾历史记忆与现代需求,获得了规划部门的肯定,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规划背后的人文关怀。

图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在长春规划展览馆观看长春巨型沙盘模型

双阳梅花鹿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的共舞双阳梅花鹿博物馆里,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卷徐徐展开。老木匠专注修复鹿皮鼓的身影,与隔壁车间冻干鹿茸的自动化流水线形成奇妙呼应,诠释着“养鹿要守三年之规,产品要跟上时代步伐”的发展智慧。在文化节展区,从2010年简单的地摊展销,到2024年规格颇高的国际论坛,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梅花鹿产业“走出去”的跨越。“中国梅花鹿之乡”的金字招牌下,传统养殖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碰撞出火花,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特色产业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时代潮流,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在双阳梅花鹿博物馆了解“中国梅花鹿之乡”相关情况

五天的实践,四个特色场馆的深度探访,让吉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不仅解码了长春的发展密码,更读懂了一座城市的蜕变逻辑:科技要接底气,规划要有人气,产业要守正气。而这份认知,终将转化为青年一代投身区域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浩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浩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