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陈沁怡、俞谊)“一把二胡拉一生,两根弦线诉千年。”为传承二胡其独特的中华民族情感记忆与审美基因,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工学院“一木一弦承非遗,一削一磨制胡韵”团队于6月22日前往江苏省镇江丹阳赵氏二胡有限公司,在申明月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弦上非遗藏岁月,胡琴一曲续千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成员合照

“南国赵氏琴,古韵天外来”,团队成员们走进二胡工坊,触摸非遗温度。团队成员们围站在工作台前,手中握着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着初具雏形的红木琴杆。

图为团队成员打磨琴杆

顺着木纹走,力道要匀,就像给木料‘按摩’,才能让它后续发音更通透。摊开着蟒皮、琴轴、弓杆等配件,从选料时需存放三年以上的老红木,到蒙皮时要精准测量的张力数值,再到定音时反复调试的音准刻度,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百工百法”的古老智慧,正如赵军老师说的:“手艺活的精细要求和灵活程度是机械无法实现的。机器能复制形,但刻不进魂,二胡的魂是匠人的手给的。”此外,团队成员们通过触摸蟒皮,制胚等方式更加深入了解二胡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触摸蟒皮

图为团队成员制胚

这场制作体验,让团队成员们跳出“乐器”的表层认知:二胡不仅是两根弦、一把弓的组合,更是材质、工艺、声学与文化的共生体。它的音色里有木料的年轮,它的技法中含着手艺的温度,它的旋律里藏着民族的情感。亲手触碰过它的“诞生”,才真正读懂:所谓非遗传承,正是让每一道工序里的智慧、每一次打磨中的坚守,都能随着弦音,代代相传。然后,团队成员们通过赵军老师对二胡文化的解说,深入了解二胡历史,四百多年的时光里,赵氏家族是三代传承人始终坚守着对二胡的热爱,他们用匠心传承,创新推动发展,赵军老师说:“时至今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赵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制琴技艺传承好发扬好,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技艺在我的手上断了根,这是我这么多年为之不断努力的心愿。”最后,团队成员们拿起工坊制作的二胡尝试演奏,从最基础的持弓姿势到简单的音阶练习,指尖在琴弦上反复起落,弓毛与弦的摩擦声从生涩到渐趋流畅,这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与二胡非遗灵魂对话的过程。这两根弦,一头连着街头巷尾的民间智慧,一头系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弦可断,音不断;人可老,艺不老。”这场与二胡非遗的近距离对话,不仅让参与者收获了技艺知识,更触摸到了传统手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文脉。练习的过程,不过是用自己的手与心,让这份流淌了百年的弦音,在当下多一次清晰的回响。这或许就是二胡非遗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每一个学习者的指尖,不断生长的生命。

图为赵军老师解说

为更好的传承二胡文化,团队成员们还通过发放手册宣传,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等方式向群众宣传二胡非遗文化,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参加二胡非遗文化宣传工作,为传承二胡文化做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发放宣传手册

传承非遗,常遇“守”与“变”的叩问。见过匠人用三十年时间复刻一把明清旧琴,只为还原那缕“松透如空谷”的音色;也见过年轻人用二胡演绎流行乐,让弦音里长出当代的节奏。渐渐懂得,所谓传承,不是把技艺封进玻璃柜,而是让老手艺能回应新的心跳——就像琴杆上的木纹,既带着岁月的痕迹,也向着阳光生长。

此次传承非遗活动,团队成员们都觉得是在与百年前的匠人对话。他们的指温还留在按音的弧度里,他们的呼吸藏在揉弦的频率中。后来人接过的不只是一把琴,更是让民族的情感有处安放的责任。二胡的两根弦,一根是“从哪里来”的根脉,一根是“往哪里去”的远方,而传承者,就是那个握紧弓子,让古今弦音共振的人。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沁怡 俞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沁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3-02